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在轻松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孩子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被进一步激发.正式上课.张老师在表扬了孩子们后,出示并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目之所及,耳中所听。常是“经典诵读”四字。可在学校中,我常常见课前五分钟,由班长带领背诵“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不管什么年级什么班级。往往都一个腔调且面无表情,或看两本名著,在大多数老师眼中好像这就是经典诵读的全部。面对经典诵读,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经典诗文是被普遍传诵的文章,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我校成立了"颂歌中华经典,丰厚书香内涵"课题组进行研究,并初步形成经典诵读教学模式。课前诵读,揭示课题,简介背景、诗人,过音关,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展读诗文。这八步教学法将指导今后老师的古诗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我校开展了国学实验项目,在开设国学诵读课的基础上,重视学科渗透。在音乐课上,学生和着音乐吟唱国学经典;在研究课上,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上,学生边诵读古诗,边想象意境,为一首首古诗配上趣味盎然的图画……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陷入了思考:能不能让国学走进思想品德课堂?一、用国学评述时政【教学片断】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时政小故事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版 )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50篇”,同时,还附有 8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儿童诵读古诗既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是古诗语言的积累。为此,笔者自三年级上学期起,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每周诵读古诗一首的活动。   一、规划诵读内容   每周的诵读内容切忌信手拈来,临时准备。在活动前,教师应当整体规划诵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参考《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看图读古诗》、《儿童启蒙古诗三百首》等古诗蒙学书籍,选…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用读、唱、吟、舞四种方式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古诗的目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趣导古诗小朋友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名句吧?今天我们开一个"小小赛诗会",希望每位同学能背一首古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工作,开展了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补充的经典诵读活动,深刻感受到了国学独有的"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能. 研读经典,净化师品 "每天静心写一篇字,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学期研读一本国学经典"的"三个一"活动使全体师生共同浸润在经典之中.经典文化如清冽的泉水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涤荡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促进了师生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背诵《古诗文诵读》中的每一首诗呢?本学期,在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古诗文诵读》后,我告诉他们,每天由一位学生在早读课上带领大家背诵一首诗,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每人一个早上;还必须在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把诗抄在小黑板上,以供第二天同学们诵读。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4课。【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枫、于"4个生字,会写"于、枫"等生字。重点理解"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秋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1.知诗人。师:谁能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山行》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背诵《古诗文诵读》中的每一首诗呢?本学期,在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古诗文诵读》后,我告诉他们,每天由一位学生在早读课上带领大家背诵一首诗,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每人一个早上;还必须在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把诗抄在小黑板上,以供第二天同学们诵读.  相似文献   

12.
周有所诵     
正当一位新教师在培训会上提及"班上的孩子一到习作课就不知写什么"时,笔者不禁问:"你们的孩子是否每天都在背诵?"对方为难地说:"只是背背要求会背诵的课文而已。"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于是提议,在借鉴周边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本人多年来坚持的"周有所诵"。教师在引导孩子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每周末分发给每位孩子一张A4纸的《周有所诵》的内容:格言警句2句;歇后语3条;三字经一组;成语10个;童谣,或对子歌,或古诗词1首;与每组阅读课文相同文体的  相似文献   

13.
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下面,笔者就写作积累谈谈在教学巾的一些实践. 一、利用诵读做好积累 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学校都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使得语文课少了,学牛用来诵读的时间也少了,单凭课堂的诵读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笔者就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设了"经典诵读"栏目.每天上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或朗读或背诵自己选择的精彩的片段或诗文,并说明喜欢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蹲下来,你将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禁想到了去年12月底我参加一个班级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时,在课堂上发生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据了解,学期伊始,这位老师就给学生定下了目标,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小学生读说背用》上的两首古诗,学期末将进行考核,优胜者将获得老师的奖励。一学期很快过去了,这其间,这位老师经常发短信叮  相似文献   

15.
子瑜 《教育文汇》2014,(20):21-21
一次观摩一所学校“教学小创意”活动,很多老师都说自己怎样在“课前3分钟”上想点子,如何在课前3分钟让学生入静啦,组织课前3分钟演讲啦,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才艺展示啦……在另一所学校管理研讨会上,该校各处室负责人发言时的主题也是如何利用好课前3分钟。德育主任说的是开发课前3分钟“人静课程”,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人安静状态;教务主任说的是课前3分钟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团委书记打算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演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口才。  相似文献   

16.
高效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找新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这不但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而且还浪费了课前几分钟的宝贵时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将学生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内容归纳为下列"六个一"。一、诵读一首历史小诗教师在备课时,可精选一首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小诗,上课前则让历史课代表抄在黑板的右侧或把提前印好的材料分发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候课,即等候上课,小学生一天要上6节课,每天的候课时间就有12分钟。我们不妨把这些零打碎敲的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前两分钟里自主开展诵读活动,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诵读的内容为:每周积累至少4个成语,2则名言,1首古诗,1个优美片段。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课前导入师: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宋词,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出示第一首《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接着背诵第二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师:宋代涌现了一大拨词坛高手,刚才大家背诵的这两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了解另一位宋词大师李清照。(板书:李清照)对于李清照,你有多少了解?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资料,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向大家介绍。生:李清照生于1084年,死于1155年,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相似文献   

19.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山东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二年级"山水田园组诗"诵读课。30分钟时间里引领着学生读背了3首山水田园诗,学生或读,或唱,或写,或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本节课的磨课过程,我最突出的感受是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一、改变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加之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因此传统的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陈旧和保守,教师总是习惯做"加法",不懂得做"减法",唯恐讲得少、讲不透,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事实上,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