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  相似文献   

2.
师: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背一首诗:<静夜思>. (生背) 师:学习古诗不是简单地背诵,我们要从古诗当中接触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情怀.比如<静夜思>,为什么李白看见圆月,就想起了家乡呢?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  相似文献   

3.
师: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背一首诗:《静夜思》。(生背) 师:学习古诗不是简单地背诵,我们要从古诗当中接触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情怀。比如《静夜思》,为什么李白看见圆月,就想起了家乡呢?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  相似文献   

4.
每天课前5分钟,我都请学生背诵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快步走进教室,看着同学们都在等待着背诵,想展示自己,于是我开始指名背诵。前几位学生背得很熟,但最后叫了一位学生背诵时,他断断续续背了几句,却始终背不完,我看着他,同学们看着他,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我正准备开口训斥他时,他忽然抬起头,小声地说::“老师,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保证第二节课能背熟。”当时,我半信半疑地叫他坐下了。第二节课,上课一开始,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主动站了起来,高兴地说:“老师,我现在背给你听。”说着,一口气背完了这首诗,而且背得很有感…  相似文献   

5.
言必行     
正一日,聆听完三(2)班学生的课前读背——赞美春天的片段,我不由自主地夸奖道:"好美的文章,老师最喜欢听你们班的读背了!"又一次听到老师的夸奖,孩子们一个个脸上都美滋滋的。"老师,你总说我们背得好,你也背几首古诗,好吗?""对!对……"几个孩子纷纷插嘴道。面对孩子们的热情,一时冲动,我爽快地应允:"好!老师下节课前也读背一回。不过老师有许多工作,就少背一些,背五首怎么样?""好!"孩子们高兴地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6.
徐莉剑 《辅导员》2014,(15):101
正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生。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词诵读经典已成热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多形式、化零为整的无负担、无压力式"每日经典诵读"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持续有效的目的。一、自由式背诵古人云:少年背书,如刻于石。少年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将古诗的背诵渗透在每天的空隙中,让学生在反复的、无意识的朗读中,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每周一首古诗,选择一位"小老师"提前布置好任务,做好准备,课前三分钟由小老师跟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讲解一下作者和诗的大致意思。这一周的每节语文课前一、两分钟,小老师都会主动领大家读这首古诗。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领读古诗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除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外我还在早读中出操时、  相似文献   

7.
我相信     
6月7日 晴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讲台前,画上小组诵读比赛表格,转身对我们说:"接下来,每组请一个代表背《古诗四首》。"我们组都是胆小如鼠之辈,只有我一个人"顶着天,立着地",又是小组推荐的报告员,只好自己选自己了。各小组也都选了代表,个个自信满满。老师宣布:"快速背诵,现在开始。"第一位背诵的代表就是我,我很紧张,用生平最快的速度开始背诵。  相似文献   

8.
上课的第一件事是检查背诵--古诗两首. 提问到了一位女同学张蒙(化名),她很干脆:"老师,我没背,我不会."我一惊,因为这样公开挑战的态度在课堂上很少见,我不由自主地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她想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2):38-39
微格情境这节课是五年级的一节语文阅读课,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课前,曲老师布置学生:下节课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分析,由同学当老师,老师当助手,希望大家认真准备。同学们听了都十分兴奋。上课铃响过之后,曲老师说完“开场白”,姜莉莉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走上讲台,说:“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今天主持学习、分析这首古诗的头两句。下面,首先请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听清楚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后,小组讨论开始。姜莉莉学着曲老师的样子,在小组间巡视,时而驻足听听小组的讨论。全班…  相似文献   

10.
正新学期,班级里出了不少好笑、好气的神事儿。那些神口误一日,正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组织孩子们背诵全词。我说:"背诵这首词是很简单的,只要记住大、中、小三个儿子,就背会了一半,谁来背背?"小锋同学"腾"地站起来,胸有成竹地开始背诵: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鸟笼……"哈哈……"此言一出,全班哄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草>.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感悟。怎样才能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呢?一节语文课上的一段意外的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那是一节古诗教学课,学习《静夜思》,这是许多未上学的孩子都能流利背诵的一首诗。所以当我一说今天要学这首诗时,学生就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背了起来,那得意的神色好像在告诉老师:您瞧,我们早就会背这首诗了。望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我想,固然背得跟顺口溜似的,但孩子们能正确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思乡愁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不便逐字逐句分析解释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读懂这首诗…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 ̄115页。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事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课前互动:请班里能拍球、背古诗的一位同学和老师比赛。比赛内容:拍30下皮球,背2首古诗。比赛规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获胜。)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小小的比赛,谁赢了?老师…  相似文献   

14.
王艳 《山东教育》2011,(25):33-34
又学完了一个单元。这组课文连续有三篇都要求背诵,学生好不容易背过了《北大荒的秋天》和《西湖》这两课,今天又把《拉萨的天空》一课学完了,我说:"这一课课后习题也要求背诵。"孩子们一听立刻像被霜打了似的无精打采地念叨着:"啊,还——背?"我只好又苦口婆心地从背诵的意义方面对其教育一番。孩子们也只好很无奈地背  相似文献   

15.
"蹲下来,你将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禁想到了去年12月底我参加一个班级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时,在课堂上发生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据了解,学期伊始,这位老师就给学生定下了目标,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小学生读说背用》上的两首古诗,学期末将进行考核,优胜者将获得老师的奖励。一学期很快过去了,这其间,这位老师经常发短信叮  相似文献   

16.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17.
正一、学情分析:《江雪》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这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学生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应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一大半的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背诵,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对诗的内容,尤其是诗人当时的写  相似文献   

18.
【课例评价】 一、学生评价:课后我了解了这五位学生,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实用有效、容易掌握。阅读、背诵、写作起来不觉困难。反而感到新奇。特别是背诵,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理解阅读了一遍,老师就叫我们背诵,开始不相信自己能背诵,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居然也能背个八九不离十,真是神奇,我们学得特有趣。”还有一位同学说:“吴老师很会课改。”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给学生上古诗《苹》。这首古诗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所以课前在备课时,我只粗粗地看一下资料,并且只备了一个简案。果然,课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说:老师,第一句诗我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说:老师,这首古诗我早就会背了。从学生的情况看.似乎没有再讲解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很自然地想到了怎样的一名语文老师算好的语文老师。我想到了五条很"土"的标准。第一条,要求学生背出的课文,自己都能背出来的语文老师。每一册语文书都有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片段),都有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学生拿着语文书背书给语文老师听,封面朝自己、课文朝老师,他们知道老师是背不出来的,也不用背的。一个本科毕业生来到小学当语文老师,若能将学生小学六年需要背诵的75首古诗,一口气流畅地背出来,他(她)的学生一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