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观点认为,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姓名,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
由周静轩诗看《三国演义》的版本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观点认为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文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 ,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 ,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 ,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者姓名 ,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 ,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最早刻本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是整个《三国演义》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嘉靖本和黄正甫本插入的诗词的数量与内容的不同及黄正甫刊本卷端书名不一等现象进行考证和探讨,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嘉靖本非最早刻本.黄正甫刊本乃今所见最早刻长。  相似文献   

4.
石冬梅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4):51-52,55
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对其所持的一些论据进行了辨析,认为"连珠炮"等火器即使确为明初所发明,也不能证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因为这些描写是明人增改的;以"玉带"为贵也不是明代才开始的时尚,而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皆用"原来"而不用"元来"一词,不是因为它成书于明初而不用"元来",而是因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官刻本,为避讳而将罗贯中原著中的"元来"改成了"原来"。因此,持明代说者的上述论据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福建建阳刻本呈现出多种面貌,版本数量多,文本风格各异。成为明代《三国志演义》版本中独具特色的一枝。本文试图分析这些建阳刻本的文本特点,从文本比较中看出刻本之间的分化,并试图探索《三国志演义》的早期文本面貌。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7.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对比毛本《三国演义》,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肯定了它为研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保存了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倾向;某些细节比毛本《三国演义》或更符合史实,或更合乎情理,或没有某些形误和缺漏;附录文献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它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一观点从王国维、胡适,鲁迅、郑振铎以来即被认定。因为明人是这么说的,原书上也是这么标的。但不能不看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乃至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他们那个时期,尚  相似文献   

9.
根据“元来”一词的使用情况,判定《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明初除了官刻本多讳“元来”为“原来”以外,其他刻本仍有很多使用“元来”,由刻本中是否出现“原来”一词,大致可以推断该书是否为明代以前的刻本,而无法推断该书是刻印于明初还是明中后期,更无法推断其成书的年代.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原著使用的应当是“元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所以将“元来”全改成“原来”,主要是因为它是官刻本,认为有避讳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靖本蒙古文《三国演义》抄、刻本与满文译本、汉文原著的比较研究,进一步确定了240回《三国演义》蒙译本转译自嘉靖本满文抄本。继而,对国内外现存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收藏、分布情况及其典型的抄、刻本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略述了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翻译背景、译文特点以及在《三国演义》蒙古地区传播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总受历史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这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据史而创作的。最早是明嘉靖元年(155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首页就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人高儒亦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  相似文献   

13.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4.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的名字,早已随着文学巨著《三国演义》的世代风行而妇孺皆知。与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其他古代著名小说家不同,他对《三国演义》的著作权从来没有受到怀疑,因为最早的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浴演义》题署“晋平阳  相似文献   

17.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历史长篇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中诗词的比较分析,指出从诗词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为丈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这部小说获得了两次较大的艺术提升,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进入一个更臻完善的艺术境地,从而也为文人独立创作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2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创作的。由题目可知,《三国演义》不像正史那样真实,它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