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04,(21):90-91
由中国节能协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工业节能大会暨节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04年11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内容将涉及能源战略与安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业企业节能战略、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多个方面,还将为中国的节能信息和节能产品供需双方提供一个畅通有效的交流平台.不仅是政府,而且业界也开始高度关注能源紧缺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十三届北京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将主题为“科技创新助推能源产业变革,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论坛共设置石油、电力、新能源和节能四个峰会,重点围绕“结构调整和低碳经济”展开深入研论。此外,中国节能协会与第十三届北京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了2010“节能中国贡献奖”宣传表彰活动。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新兴战略产业重要着力点,具备提高能源综合效率,保障电力供给安全,缓解环境、电网调控压力等独特优势。分布式能源将在国家节能减排和调整能源结构发挥关键作为。"十二五"期间"减油,增气"分布式能源战略政策的推动下,天然气成为中国未来节能减排、减少进口石油的重要捷径,更重要的是,中国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应该通过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消除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能源技术的R&D储存非常重要。相比能源技术发达国家,中国能源技术的R&D储存十分落后,但是同时面临知识扩散和R&D外溢的机遇.应该正确选择战略方向、集中资金和人才开展R&D,积极改善和利用国外R&D储存。战略方向包括节能技术、能源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新能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珩 《中国软科学》2012,(1):176-182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的能源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以能源消费为因变量,以城市化、工业化和能源价格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都会增加中国的能源消费;第三产业比重则会降低中国能源消费;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节能政策的作用,中国能源消费还存在着一个负的时间趋势。采用回归方程以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部分目标为依据,对中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将维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节能技术等方面对中国的节能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水泥生产和消耗大国,2008年水泥生产总量为13.9亿吨,预计到2010年我国水泥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但是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因素制约着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看它们将对传统水泥工业的生存构成严峻挑战。因此,解决好制约水泥工业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尽早实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今后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何鹏程 《科教文汇》2007,(6S):115-116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然而,能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和稀缺不可再生性,赋予了其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以致于能源战略冲突频频发生。中国在快速的和平发展进程中,能源需求和消耗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怎样在诸多国家能源战略和冲突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外交手段,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是现今中国外交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毅  韩志勇 《软科学》2016,(12):104-108
以山西工业企业能源大户的节能行为、能源矛盾原因及节能投资障碍共417份调查问卷,剖析其投资障碍的影响因素。逻辑斯谛回归发现:造成企业节能投资矛盾的主要因素为折旧年限未到或设备还可以使用,显示出山西工业节能方面存在"金蛋理论"现象。  相似文献   

9.
1现状与问题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了能源工业的巨大发展,同时能源工业也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3亿吨标煤,其中原煤占75%,原油和天然气分别占17%和20%,水电和核电占5.6%和0.4%。中国的能源消费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人均消费量低;清洁能源占终端能源比例较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出现了三个新变化:居民生活用能和第三产业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液体燃料消费增长很快;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机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凭借远东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俄罗斯希望在中国振兴东北过程巾能够进一步加强双方的能源合作。有鉴于此,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1.
新疆能源消费强度空间公平性分析及节能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晶晶  杨德刚  霍金炜  于良  张豫芳 《资源科学》2013,35(11):2151-2157
能源消费强度空间公平性的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权的合理分配,维持能源消费空间公平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人均GDP能耗绿色贡献系数和节能潜力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公平性和节能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新疆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和工业能耗分配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新疆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是部分快速工业化地区能源消费过度,而工业能耗分配悬殊的原因则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发展模式;②基于影响因素呈现工业阶段化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不仅能有效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消费差距,经测算还将使新疆整体的能耗减少13%,这对新疆乃至全国低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能源绿色战略在探讨能源的绿色战略之前,必须明晰能源绿色与绿色能源的关系、绿色战略与节能战略的关系。能源绿色战略不等于绿色能源,可理解为能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清洁、低碳与可持续,是一种方法与途径,既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绿色化问题,又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绿色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14-17
自1980年以来,我国有众多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类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到1998年,我国农村由生物质能转换与节能技术所获得的能源约达158万吨油当量到2010年,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所提供的能源,将达到1410万吨油当量。通过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源,将获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未来中国节约和环保的能源战略结构板块中,交通能源的消耗增长迅速和比重加大是可预期的。国家节能环保交通工具的应用规模和水平决定着中国是否可以进入世界先进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破解山东省偏煤偏重的能源结构性矛盾,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将节能作为能源革命的主阵地,聚焦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依法节能四个领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高效、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品质量改进思想构建了考虑能源效率改进与二氧化碳减排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1999-2011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探讨技术进步通过影响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进而作用于二氧化碳减排的双刃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工业领域通过能源效率改进带来的减排效应尚不能抵消其推动经济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增长效应,但会使轻、重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向低端收敛;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的能源效率改进相对经济增长而言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更强,以绿色技术创新带动重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将是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叫停粮食乙醇,中国替代能源再寻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中国人》2007,(8):127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点明了政府对于替代能源的最新政策动向:中国将停止发展粮食乙醇,坚持发展非粮乙醇。当前.关于粮食乙醇.各地过热的投资冲动和许多试图“突围”的企业.已经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原材料价格飞涨的恶劣局面。在这个框架下,发展非粮乙醇被视为最适合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替代能源发展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然而,能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和稀缺不可再生性,赋予了其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以致于能源战略冲突频频发生.中国在快速的和平发展进程中,能源需求和消耗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怎样在诸多国家能源战略和冲突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外交手段,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是现今中国外交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能源供求及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 《资源科学》1994,16(2):34-40
本文首先分析了1985-1990年间我国能源地区供需平衡格局出现的三个新变化以及主要四片缺能区的空间分布。接着,采用经过修订的能源消费因素分析法(RRS分析法),指出工业总量增长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决定我国主要缺能区消费增长的两项主导因素,工业结构性节能的作用十分微弱,能源供求、缺能区、因素分析法  相似文献   

20.
简明扼要地分析中国当前的能源形势,关键探讨了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新能源的前景问题,传统能源的推广与新型能源开发的协同发展.在节能环保的时代背景下,电力将逐步转为高效,清洁,环保的发电方式,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由传统单一的能源,向综合型能源转变,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