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学校是否适合采用“末位淘汰制”是目前学校管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本期刊登的《“末位淘汰制”应淘汰》一文从实施该制度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缺乏科学性、不利于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身心健康等五个角度阐述了在学校管理中不适合采用“末位淘汰制”的观点。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否适合采用“末位淘汰制”是目前学校管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学校管理中不适合采用“末位淘汰制”:学校实施末位淘汰制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缺乏科学性;不利于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为此,它是一种消极的、简单化的、缺乏科学性的管理手段,是学校管理无为、无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成军 《山东教育》2004,(23):25-26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现在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中引入了未淘汰制。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按照这些评价指标在学期结束或学年结束时对所有的教师进行评价,得分最低的教师将被“淘汰”。引入竞争的末位淘汰制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精  相似文献   

4.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一些学校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所谓末位淘汰制就是用一定的方式对教职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 ,将评估积分进行排队 ,排在最后的或连续几次排在最后的教职员工被解聘 ,或调到较次要的岗位上去。这种竞争机制有其强大的优势 ,同时 ,其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用好这一竞争机制必须谨慎 ,要认真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一、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积极作用其一 ,实行末位淘汰制 ,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学校的管理长期缺乏竞争机制。教师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一、教师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教师聘任制是我国实施教师管理的一项法定制度,1993年《教师法》和1995年《教育法》相继对教师聘任制度作出原则规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指出:“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教师聘任制是我国教师改革的一项基本措施,它有利于建立一个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打破教师终身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末位淘汰制”也被称为“末尾辞退制”,是指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靠后的人员予以淘汰的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现在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中引入了末位淘汰制。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按照这些评价指标在学期结束或学年结束时对所有的教师进行评价,得分最低的教师将被“淘汰”。引入竞争的末位淘汰制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这对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的确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管理者而言,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说是比较省事省力的,只要把这些评价指标制定出来,然后就等着按照这些指标在计划的时间内对教师逐一评价就可以了。然而,无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学校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所谓末位淘汰制就是用一定的方式对教职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积分进行排队,排在最后的或连续几次排在最后的教职员工被解聘,或调到较次要的岗位上去。这种竞争机制有其强大的优势,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运用这一竞争机制必须谨慎,要认真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一、实行末位淘汰制的积极作用1.实行末位淘汰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的管理长期缺乏竞争机制。教师工作岗位稳定,…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界定1.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是一种管理制度。人们对“末位淘汰制”的概念有诸多的叙述,不过它们总的内涵则是大同小异。在本文中,笔者采用韩德强的定义:“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2.教师末位淘汰教师末位淘汰是指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继续聘任,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它是一种教师管理制度。二、末位淘汰制的来由末位淘汰制理论是…  相似文献   

9.
薄祥慧 《吉林教育》2005,(11):17-19
随着末位淘汰制在学校教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其产生的负面应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未位淘汰本身的缺陷和它在教师管理中的不利影响出发,认为在学校教师管理中应慎用末位淘汰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教师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已经在我国许多地方推开,它实施的宗旨是让教师队伍中不合格者离开,留住和吸收优秀者并带动其他相关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体制的改革创新,最终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效地发展。其中最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是“末位淘汰制”。但是,笔者发现,实行“末位淘汰”制以来,没有多少不合格者离开教师队伍,倒是发现许多优秀者离开了教师队伍,即出现了“首位淘汰”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王营 《教育》2011,(24):25
众所周知,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优化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警惕这一制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因素,以相对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结果为依据,激励优秀教师更加优秀,使被淘汰的"末位教师"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2.
由于简便、易操作和易体现校长的权威,教师末位淘汰制受到学校领导的普遍追捧,近年来大有蔓延之势。但是,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即便在企业中也应是有条件才能使用,在教师管理中使用此法弊远远大于利,特别不适合教师群体。为此,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对末位淘汰制进行剖析,以期对教师管理措施的制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末位淘汰制是指管理组织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排名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有人认为它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避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状态;有人则认为末位淘汰制不符合人本管理的思想,容易造成员工心理负担过重、同事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恶化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一些在企业中使用的管理方法也被运用于学校中,“末位淘汰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末位淘汰制”,一般是用在企业管理上,指在规定每年年底进行综合测评,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等情况量化排序,对位于最末的按照一定百分比进行淘汰的一种方法。就“末位淘汰制”本身来说有很多好处,它是顺应时代之举。从许多已实施的学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一些中小学风行“末位教师淘汰制”,学校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就教书,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笔者认为,这种从企业管理中借鉴来的强势管理措施。并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从教师职业的劳动特性看,“末位教师淘汰制”不适合在中小学推行。实行末位淘汰的前提是,必须设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的诸多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如今,许多学校都对教师采取量化管理,简单的用各种教师奖状和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成果,用量化的成绩来判断一个教师的好与坏,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事实,甚至将企业管理中的“末位淘汰制”移植到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这样的管理方法不符合教师工作的性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会导致学校凝聚力的瓦解,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页利开展。因此,人性化管理思想应该成为教师管理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许多企业相继采用了末住淘汰制这种绩效管理制度.文章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了末位淘汰制的内涵,优缺点.并分析了末位淘汰制在企业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注意的事项和准备工作.并就取代末位淘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刊出的张庆军《分在“增值”人在“贬值”》一文,对在教师聘任中实行的“末位淘汰制”给予了否定。而我认为,分在“增值”、人在“贬值”的根本原因不是“末位淘汰制”不好,而是实施时操作不当。张老师在文章中所描述的“末位淘汰制”的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9.
“末位淘汰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刺激广大职工创造出更好的业绩。近年来,“末位淘汰制”也引入了教育部门,并被许多学校大张旗鼓地运用着,但依笔者浅见,这种在企业管理中很见成效的办法,在教育行业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学校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所谓末位淘汰制就是用一定的方式对教职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积分进行排队,排在最后的或连续几次排在最后的教职员工被解聘,或调到较次要的岗位上去.这种竞争机制有其强大的优势,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运用这一竞争机制必须谨慎,要认真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