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特殊课程。笔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在提高自身信息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级中学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是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信息社会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适应形势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地搞好高级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在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指导下,让学生以完成既定任务的方式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明确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探索其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社会需要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是衡量全面发展的三个具体指征。在"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限定条件下,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涵义;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舞蹈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状;舞蹈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四个方面对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赵彩霞 《中国教师》2009,(Z1):476-477
<正>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下的必修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的工具,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下的信息技术课如何上,怎样上好是好多老师关注的问题。下  相似文献   

6.
信息素质是指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日益普及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极大冲击的今天,信息素质将成为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呢?我觉得应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作为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中专学校,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中专学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因此我们应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构建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一、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学习的环境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知识爆炸”时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即培养…  相似文献   

9.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改革中,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0.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提高能力、掌握知识、增强素质"为指导,构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运用问题教学法,养成学生科学思维和学习习惯;强化实验教学中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行科学化过程考核,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建立和运用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面广,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和探索.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应用为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符合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计算机的重视程度.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为核心.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理论课1.精心设计第一节计算机课;2.设计合理的思考题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能力;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培养学生跟踪高新技术的能力.二、上机课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3.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4.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5.在虚拟Internet上进行"网上冲浪",会使学生在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开阔眼界.三、课外实践课1.程序设计小组;2.应用技术小组.  相似文献   

13.
赵太祥  马玉龙 《考试周刊》2013,(46):120-121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具备任职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素质,即打牢学员的信息知识基础和信息素质基础,使学员具备较宽的计算机知识面;培养学员的任职岗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服务于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4.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与运用能力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越来越不相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为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自觉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课程便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升华而来。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繁、难、旧、杂”,不利于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微课可以根据各知识特点及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素质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我校文科学生特点及专业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突出应用的计算机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的无缝结合。教学实践表明,文科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并着重对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提高教师素质,并加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在,高职院校都已经安排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等信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的培养。但是,还有很多高职的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获取和使用信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信息教育上的不成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有些学校及学生个人对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有些学校对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商榷。就这两方面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对高职学生进行信息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