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发小议     
有时候,一堂课没上好,总爱埋怨学生,启而不发。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琢磨又琢磨之后,感到这里有点问题。首先,“启而不发”的说法是对“启发”一词的错误理解。《论语》里记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可见,“启发”是一个同义复合词。  相似文献   

2.
启发小议     
课余闲聊,常闻一些教师因一堂课没上好,总爱埋怨学生:启而不发。很长时间,笔者也常有同感。 学习令人长进,改革促人探索,而今,我省悟到其中的一些问题了。 首先,“启而不发”的说法是对“启发”一词的错误理解。 《论语》里记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可见,“启发”是一个同义复合词,“启”与“发”都是从教师这个方面谈的,并不是教师启学生发的意思。又可见,课堂沉闷,学生思维不积极,一般来说,主要责任在教者。 其次,何为启发?  相似文献   

3.
一谈及启发式,有的教师往往叫苦不迭:“启发启发,启而不发.”某特级教师针对这一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你启而不发的时候,最好仔细地琢磨一下突破口是否找准了.”这话确是经验之谈.你看,军事家在攻城或球类、棋类运动健将在竞赛临战之前,都总是那么认真仔细地研究其突破口,并把这视作决定全局的关键.教师在运用启发式前首先也得认真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一、在愤悱启发的准确切入中追求“谐振”效应孔子“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早就无人不晓 ,然而如何去进行恰如其分的“愤悱启发”呢 ?窃以为 ,关键是找准切入口。生源好的学校也许缺少切身的感受 ,生源差的学校都会感到“启而不发”的尴尬和苦恼。其实 ,“启而不发”就是“教”与“学”没有达到“频率相近或相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 ,与其一味埋怨学生脑子笨、基础差 ,不如多做一些“学情”调查 ,弄清楚学生真实“处境”和“心境”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谐振”的切入口。例如笔者教学《别了 ,司徒雷登》时 ,问课文题目好在哪…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面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语文课堂提倡启发式教学,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地学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启而不发”却时常发生。 “启发”是先启后发,如果“启而不发”则说明是教者“启”得不当。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作为优秀的教师则善于从“启而不发”中反思自己是否“启不得法”,进而修订教案另辟蹊径,以期启而得法.因为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教师也不是完人.下面仅以初中化学教学摘取一、二为例,小议“启而不发”与“启不得法”.一.铺垫不...  相似文献   

8.
翻译与评析     
【译文】子贡说 :“贫困却不谄媚 ,富有却不傲慢 ,怎么样 ?”孔子说 :“可以啊 ,但不如贫困却快乐 ,富有却喜好礼义。”子贡说 :“《诗·卫风·淇奥》说‘切割锉削 ,琢磨打光’ ,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赐啊 ,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 ,告诉你过去的事情 ,你却能推导出未来的事情。”【评析】子贡悟性极高 ,能言善辩 ,向孔子问“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达到这种境界怎么样。孔子自己认为 :“富而无骄易 ,贫而无怨难。”要同时做到“富不骄 ,贫不谄、怨” ,的确不易。子贡做到了 ,照理讲 ,孔子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而孔子却只许了一个“可…  相似文献   

9.
一、在愤悱启发的准确切入中追求“谐振”效应 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早就无人不晓,然而如何去进行恰如其分的“愤悱启发”呢?窃以为,关键是找准切入口。生源好的学校也许缺少切身的感受,生源差的学校都会感到“启而不发”的尴尬和苦恼。其实,“启而不发”就是“教”与“学”没有达到“频率相近或相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一味埋怨学生脑子笨、基础差,不如多做一些“学情”调查,弄清楚学生真实“处境”和“心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谐振”的切入口。例如笔者教学《别了,司徒雷登》时,问课文题目好在哪里?一连站起来几个同学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怎么办?回到“填鸭”的老路上去吧,又心有不甘;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必须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但为什么有的教师往往会碰上“启而不发”的情况呢?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愤”、“悱”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愤”和“悱”,是在一定境遇下反  相似文献   

11.
<正> 什么是“发”?学习者对教育者所讲的东西引起了“共鸣”,就算是“发”了;否则,就是没“发”。如果以学员不举手回答教者的发问,就说“启而不发”,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他“不举手回答”,不见得就没有“共鸣”。也不等于“启发式”有毛病。因为“成人”不同于“小学生”,他的“年龄特征”不能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老师常埋怨学生“启而不发”,而不善于从“启而不发”中反思自己是否“启不得法”,进而修订教案另辟蹊径,以期“启而得法”,因为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教师也不是完人。下面仅从初中化学教学摘取一、二为例,小议“启而不发”与“启不得法”。 一、铺垫不够,坡度难爬 [例1],学生学了第三章化合价后,老师提出了有关“加碘盐”的问题,由于加碘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而不知的问题,所以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设计的是“加碘盐加入的是一种含氧酸钾盐,其中碘元素+5价”,要求学生写出其化学式。有关盐的系统知识是第八章的内容,而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读书不动脑筋,是一大问题。每当谈及此事,同事们常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最近有机会听了几节语文课,渐渐地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教师“启不得法”。“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有一位教师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琴     
孔子一生好学不倦。他对学习,不是马马虎虎,浅尝辄止,而是仔细琢磨、勘于思考。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就认真地练习弹奏起来。十天过去了,他还在练习。师襄子就对他说:“你练习得差不多了、另学一首乐曲吧!”孔子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于是他又练习起来。  相似文献   

15.
“启发”是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比较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比较普遍的一个词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个词语似乎是十分熟悉的了。然而,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却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尴尬。施教者也常感叹,这些学生启而不发,真是榆木脑袋,其情其景其言似乎很无奈,似乎“不发”的责任全在于被“启”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堂课下来,常听有的教师抱怨说:“这班学生真象木头人,费了老大的劲,就是‘启而不发’!”很显然,这是把“启而不发”的原因归于学生。我认为: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原因却主要在教师。 从教师方面看,一是急躁。有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或要学生回答;或稍加诱导就要学生完全答对,否则不是冷眼逼视,便是“榆木脑袋”之类的讥讽,人都有自尊心,没有十足的把握,谁肯冒此风险举手应答? 在这种气氛之中,很多人已是“毛孔痉挛,汗不敢出”了。于是大家都保持沉默。 二是不明。有的教师对讲述的内容钻研不深,理解不透,或固执一得,或含糊其辞。所提问题,又大多先带上“唯一性”答案的框框,此时的“启发”,实际上变成了迫使学生“就范”的代词。在这种束缚下,倘若教师的语言再不精当,那实在是不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启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启之不当”。因此,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讲“启”的艺术。一、“启”要有针对性“启”要有针对性,要因教学情形而宜,做到情况不同,方法有异。教师首先要充分估计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找准障碍处,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启发时要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如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商店有一种衣服现在售价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不动脑,长期以来是一大问题。每当论及此事,许多教师常常是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与体会,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启不得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我们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什么用“摘”不用“掰”呢?学生的小脑筋开动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学生说:…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这一有别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古朴又时髦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早已为人们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然而,悉心观察幼教实践中各类启发式教学,不难发现,不少启发式教学或“启而不发”,或“发而不启”,或“不启又不发”,甚至完全背离了启发式教  相似文献   

20.
“启发”解     
有的教师对“启发”一词搞不清楚,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学生“发”。这就错了。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谈到教学方法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由此可见,孔丘讲的意思是:学生们不是苦苦思索到想不通的时候,我是不去开导他们的;不是到想说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