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从《周易》中“器”与“道”的关系出发,结合课程文化的特点及内在发展逻辑,可将课程文化的内涵看成是“器”与“道”的结合:课程的物质文化是“器”,课程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道”。在价值取向上,课程文化主要表现在主体性、自觉性、多样性以及超越性四个方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我国课程领域的探究要在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基于“器”“道”关系探究课程文化的生成之道:化而裁之,力图以“变”生道;推而行之,力求以“通”生道;举而措之天下,力争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使课程文化全球生成。  相似文献   

2.
(一)屈原《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的“董道”,课本注释为:“正道。董,正。”一般的译文都将“余将董道”译成“我将坚持正道”或“我要遵守正道”,这显然是把“董道”解释成了偏正词组“正道”,而实际上应从《辞源》“董道”条所释的“正其道”。“董”是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相似文献   

3.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4.
徐金才 《江苏教育》2008,(17):10-10
当前教育家最大的、也是最为迫切的社会责任就是拯救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当下的教育,用独创的教育模式“改造”当下的教育,用独特的教育风格“示范”当下的教育,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只关注分数、不关注人的发展的“不道德”的应试教育的迷途,回归到闪耀人性光辉、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合道德”的正道上来。  相似文献   

5.
罗易最近写了一大横幅,其文为“正道易行”。这可能是他从教36年来为人治学的经验浓缩与写照。正道,就是按照人格学问的正确修炼之道去治学修身,教书育人;易行,就是简单、恬淡、随意、和悦地生活。他于正道易行中,多有创造性的建树,却总是低调潜藏。《中国教育报》两次指定要采访罗易以作整版的报导,罗易都婉辞了。老子说,“大音希声。”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事物之初始,教养以正道”,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运用“问题”则成了课堂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新课标聚焦于“运用”显然更科学也更富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及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与改革要走上正道。第一,要“定性”,即明确中学语文课的性质与任务就是“读书作文”一件事。第二,要“悟道”,“道”就是规律,包括作文的规律、读书的规律、学习者的心理规律。第三,要“讲法”,这是依“道”而行的具体操作手段。没有“法”,“道”就会落空,没有“道”,“法”就没有方向。  相似文献   

9.
所谓“课程超市”是指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自主开发、建设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三级课程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的多元化、有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超市”是对选择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主动响应,它以学校给学生“配餐”和学生“点菜”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课表,各校课程超市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生态。展示活动是课程超市的重要环节,激励了学生学习,丰富了学校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展示,让课程超市更精彩。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教学要走正道,这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理由有二:其一,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因此,学校要真正做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不在教学上下真功夫,是不可想象的;其二,教学走正道的问题,至今依然是没有普遍解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思路不正不清,或者不完全端正,阻碍或者干扰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什么是教学工作的正道?总结桂林市中小学近年来教学工作的实践和认识,初步归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最近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的提出要在学校设置专门课程,有的学校已开始对学生进行礼貌基本知识(如说“您”、“谢谢”之类)的教育。这是好事情。但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进行的。“养不教,父之过”。当前,家庭对子女的道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陈晨 《教师博览》2021,(3):71-72
笔者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校园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物型课程理念,夯实校园物型实境,提炼校园空间哲学,整合学校教育元素,努力构建以“物道、物理、物情、物趣、物行”为主体的“五物并举”的物型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学习、情操、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物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教育是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全学段、全过程。必备品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共识性观念,指向人的德性发展。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视“技”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即中小学生的必备品格发展。为突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育人属性,文章从“必备品格”的本质出发,结合智能时代下人类的品格发展需求,提出“人工智能与人类”“人工智能与社会”和“交流与合作”三类必备品格,并结合评价方法重新廓清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沈晨曦 《上海教育》2014,(4):122-123
六师附小创建干1906年,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跨越了两个世纪,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近年来,在教育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重塑课程理念,即“学校计划安排下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全部构成课程”。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学校对德育教育活动进行了系统思考、整体规划,以创建“成长体验活动型德育课程”为抓手,精心设计了年级层面的“童年的足迹”主题教育课程、“探索之旅”社会实践课程和学校层面的“七彩世界”校园文化课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学校知识被“异化”的反思中,认识并阐发了对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知识”的界定及“学校知识”的价值,进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文中对“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依托与人性张扬及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品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联合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构建文化引领、现场对话、聚焦课程、教研提升、数字赋能等路径,探索形成了“一个核心的价值驱动”“四方联动的角色转变”“五维着力的实践路径”的学校课程教学实践模式,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本刊已发表的三篇生命教育的文章中,对生命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原则和价值等问题做了初步考察。现拟在此基础上,就生命教育的实施问题作些分析。我认为,应把生命教育纳入一般的教育工作系统之中,只须在观念上加以重视、在工作上予以落实即可,没有必要脱离日常教育工作而大张旗鼓地另搞一套。如像台湾那样:“成立生命教育推动组织”、“成立各级学校生命教育中心学校”、“督导各级学校成立生命教育执行组织”等,就值得考虑。在我看来,为了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可以在“十化”上做文章。这十化是:素质化,科学化,人本化,道德化、课程化,…  相似文献   

19.
学校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其价值举足轻重,南京市推进的“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实践探索,引领区域课程改革进入到提升品质的新阶段。学校课程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几个方面来衡量其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注重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学校课程实施的高质量,学校课程评价多元以及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几个层面对学校课程系统做出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在“道”与“术”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作为同向同行关系的体育教学之“道”与“术”互动过程,既是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的获得过程,也是提炼运动技术教学意义的过程。文章从回归体育本源、重建教学关系;聚焦身体素养、统整体育课程;深化课程思政、融入体育精神等方面,对“道”与“术”双向治理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