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汉魏之际,士家大族乘机崛起,他们的政治倾向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他们的政治取向也随着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荀彧和荀顗父子在汉魏与魏晋禅代之际不同的政治态度,不仅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人格,也深刻折射出颍川士族在这一时代相连但政治内涵迥异的社会政治局势面前,不同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2.
汉魏两晋时期,颍川荀氏是当时重要的士族之一,其家族人才辈出,历经多世而不衰,他们在教育、谋略、哲学、音乐、史学等方面成绩突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探讨荀氏家族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来进一步了解其在汉魏两晋时期门阀大族中的影响以及在后世文化中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汉学家冈村繁先生对汉魏六朝的文学和史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在其学术专著中对竹林名士这一特殊时期的文人群体提出了大胆的看法。但其中的某些问题有待商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竹林名士的佯狂玩世到底是对黑暗政治的反抗和内心苦痛的表现,还是如冈村先生所言,是轻薄士族名流的虚伪矫饰。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有人把“竹林七贤”视为一个政治集团。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应该是代表某个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某个阶层、派系权益的政治实体。揆之史乘记载,“七贤”的政治态度——集中表现在对代表豪门大族利益的司马氏集团的态度,却因人而异,不可能成为一个继何宴、夏侯玄之后而与司马氏集团对抗的政治集团。嵇、阮等人生活在魏晋之际。魏自曹操卒后,曹丕便着手进行禅代,为了夺权并巩固其帝位,他采纳陈群的建议,施行九品中正制,保证了豪门大族的政治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从曹操的“唯才是举”到曹丕的“九品中正”是曹氏政权从量变到质变的开端。从此,曹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刘娟 《高中生之友》2011,(22):28-29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郡尉氏县(今属河南省)人。"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他生活在一个政治上极其动荡的年代,一生碰上了两次所谓的"禅代之局":少年时看到了汉禅位于魏,晚年时则又逼近了一次禅代(他死后两年,魏禅位于晋),尤其是后一个禅代,统治集团内  相似文献   

7.
刘娟 《高中生之友》2011,(11):28-29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郡尉氏县(今属河南省)人。"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他生活在一个政治上极其动荡的年代,一生碰上了两次所谓的"禅代之局":少年时看到了汉禅位于魏,晚年时则又逼近了一次禅代(他死后两年,魏禅位于晋),  相似文献   

8.
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郡谢氏是东晋一门久盛不衰的高等士族。在谢氏发迹史中,谢尚得任豫州刺史,是它从东晋众多大族中脱颖而出的转折点。谢尚刺豫成功并非易事,其间经历过诸多的艰苦争夺。至于,名士谢安屡召不仕的背景,则极为复杂。除借助清谈以提高门户声誉、开拓东土以巩固家族生存基础外,士林给予他的舆论压力也不可轻觑。谢氏家族在抗御前秦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确实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没有地处上游的桓氏家族积极开辟西部战场,牵制敌人精锐的战略配合,淝水之战的迅速解决是绝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东晋文人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灭亡后,在江南建国的东晋王朝上下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历史反省思潮。在此环境中,东晋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核心人物虽然皆出身于门阀士族,但却形成了有别于前代名士政治的两大特征,即对事功的重新重视和个人才能的文武合一。随着名士文化的发展,在士族文人文化的发展,在士族文人中又逐渐产生出另一重文化人生,同时对名士政治的价值理性不断地进行消蚀。  相似文献   

10.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国家政治经济由士家大族把持,文化更由士族垄断。但士族地位随着权利争斗的胜负,地位也有所升降,士族文人命运也在这种动荡中“少有全者”,或者因不得志而一生压抑。  相似文献   

11.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廉政思想的脉络,发掘出他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曹操和曹丕的诗在用韵上十分讲究,为诗歌的风骨增添了内在的律动。整体上说二人诗歌都用上古韵,韵律注重情志、色彩、节奏的协调。曹操诗歌保持传统,以言志为特色,因此以《诗经》以来的韵式为主,偶句押韵有六首,叠韵较多,气深笔长。曹丕的诗歌在艺术上更重创新,进一步适用确认了五言诗的押韵模式,注意整合当时的韵式和体格,形成规范,以清丽为艺术追求和书写方式,二十三首诗都采用隔句押韵方式。他还创造了一种结句转韵的新形式。曹丕诗歌的用韵为诗歌的大小韵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特殊的社会形势促使文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表现得尤为强烈而集中的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的生命意识超越了悲叹生物生命短暂的局限,慷慨高歌追求建立自我社会生命的价值,实现社会生命的不朽。他们这种对生命的清醒的认识,对后来生命情绪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一个历久不衰的主题起到了首开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及曹操本来面目作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审视后发现:儒学不断地而又分阶段地吸收溶化着法家思想。曹操虽以法家称,但其“人治”行为并不符合纯粹的“法治”精神,真正深入其骨髓、贯穿其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造就其“刚健”、“日新”、积极有为的一生的,乃是早期儒学之根本思想-“修已以安百姓”。  相似文献   

16.
"令",原是下令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属于古代公文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曹操的政令文一改汉代的繁缛浮华,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词约义丰、严明有力、语言通脱、形式不拘、真诚相待、饱含深情等特点,成为了建安文学中的别一家。  相似文献   

17.
曹操大力延揽人才,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也要看到,曹操本人“明经好学”,清楚人才在社会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他一定程度上能真心礼遇文士,善待和重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干。对于他杀害孔融等人,在谴责他以外,还应该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聚多才多艺于一身,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精到。他不仅重视雅乐的建设,而且极度热衷于俗乐,并实现了这两种音乐在思想深处的完美融合。曹操自身的音乐创作不仅削弱了原有的教化功能,而且极大增强了抒情功能。究其这种音乐思想产生的原因,除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汉魏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之外,还与曹操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讨论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实际发生的原因及情形,认为乐府诗研究必须与乐府制度、功能联系起来考察。乐府在东汉时期朝野间的歌唱和表演,直接对建安文人乐府诗写作模式产生了影响。曹操的乐府诗写作,无论从题目,还是写作及流传的方式,都与乐府制度本身有关系。而曹操以旧题写时事的革新,自然与汉末乐府制度的破坏、乐人流散有关,但就乐府的功能讲,曹操的乐府诗写作仍然没有背离乐府制度。所以研究曹操乐府诗一定要从这一点出发讨论,依据此点,方能讨论建安文人乐府诗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