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习作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实现其学科教学目标外,还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基于学科育人理念下的小学习作教学能够滋养生命,助力儿童精神成长,实现课堂的活动育人功能;涵养德性,促进儿童道德成长,实现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顺应童性,推动儿童文化生长,实现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体验成功,提升儿童习作兴趣,实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2.
付欣 《辽宁教育》2024,(4):21-24
大连市中山区中心小学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统整教材内容、地域文化、办学特色和儿童生活等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素养导向综合课程,架构学校综合课程图谱,以综合化主题课程和跨学科项目学习,实现学科内、学科间多样联结与多种融合,优化育人载体。学校提炼了“双核三环”综合课程教学范式,指导教师科学实施综合课程,引导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生成可持续理解大观念与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策略,实现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课堂是彰显历史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历史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恰当适宜的历史故事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一直尝试从关注学科素养的角度选取历史故事,希望能真正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4.
李琳 《江苏教育》2023,(6):56-58
南京市力学小学致力于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探索创造性成长的育人实践,建构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螺旋,设置基于学科的国家课程、跨学科活动课程、超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四环”教学模型,打造“选题与论证—规划与准备—展开与深化—总结与分享”的逻辑系统;创设儿童成长支持系统,形成主题式成长空间、发展性成长平台、协同性成长关系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不仅提出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课程要求,而且还指出了“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教学建议。不难看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基于学科、强化整合、整体设计、协调育人为特征的学科实践活动。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6.
学科的本质是育人,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学科育人的内涵具体表达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指出学科实践是落实学科育人的具体路径。学科实践以学科独有的方式学习学科,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用实践的方式学习学科,使学科知识学习向发展素养转化;学科实践助力学科综合育人因素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科知识与育人的统一。开展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科实践活动,首先要将学科育人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科实践目标;其次需基于学科特点设计高价值、多维度、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再次要形成以问题为引领、活动为主线的学科实践运行逻辑;最后要提供多方面支持,促进学生独立地完成学科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7.
教育戏剧课程从儿童出发,回归育人本位,通过校本化课程实践,拓建学科融合、情境育人、全人教育路径,形成独特的课程样态,涵养儿童精神世界,实现儿童行为的完善、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成长。课程建构以资源整合、阶梯递进、师生共融、评价引领为重点,体现出校本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与意义,实现以生长为目标的学科融合、整体育人,以戏剧为载体的同创共演、师生相长,以体验为路径的具身认知、情智共生。  相似文献   

8.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版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传递了学科育人理念,实现了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9.
学科实践是实现新时代课程育人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课程是结构化的学科体系,为学科设置总体框架。学科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课程育人价值要通过学科实践来实现。学科实践是课程育人的主要实现方式。不同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方式各有侧重。学科知识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探中学”和“用中学”;活动技能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做中学”和“创中学”;教育活动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悟中学”。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策略主要有:凸显学生主体,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打开学生的实践张力;建构“教—学(做)—评一致”的实践育人路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实践课程思政,从学科育人走向综合育人,以“三全”育人的理念为指引,基于儿童视角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儿童剧场情景式的思政演绎实现思政课程学习自主化、以思政会客厅形式进行思政人物的深度对话、以沉浸式的思政主题探索进行项目研学,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学生每一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1.
汤静进 《天津教育》2022,(20):135-137
<正>绘本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能激发儿童的美术学习兴趣,使其真正参与美术课堂学习。互动式儿童绘本教学,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分享需求、探究需求,将更多的互动元素融入其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图画作品所呈现的信息,达成美术学科的多元教学目标。文章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整课堂教学形式、深刻理解美术艺术等方面阐述小学美术课程中互动式儿童绘本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学校应鼓励教师进入学科深处,向着"儿童世界"攀登,最终让"儿童对话"成为学校语境和学科语境下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于南京市银城小学而言,以"儿童对话"为核心的学科建构就是学科育人的校本化的理解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要求,各中小学开设了以“故事教育”为主的特色课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系统、有目的的各种故事教育活动,有利于小学生道德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模式。通过“故事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以愉悦的心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爱越剧"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变革、改进,对该课程实施了个性化教学:用越剧的服饰美、艺术美陶冶学生,用越剧的榜样、故事、"小步子"来引导学生渐渐投入学习,用学科内的平衡性评价和学科间的弥补性评价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改变其成人化教学现状,提高儿童学习这门"综合艺术"课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金凤  沈勇 《江苏教育》2023,(38):21-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坚持“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原则,梳理提炼办学历史,在创新实践中形成建设新时代“儿童号”的主题文化,确立“学以立人”的教育主张,围绕“立什么人、何以立人、如何立人”,建构与实施“中国儿童号”课程。“中国儿童号”课程的价值目标是培养“聪慧、悦纳、担当”的实小学子,涵育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公民。课程内容包括三个维度:贯彻方针,深挖国家教材育人价值;对话新课标,提升学科整体育人价值;观照儿童,彰显校本课程育人成效。学校通过环境熏陶、体验浸润、任务驱动推进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项目化学习是遵循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深入开展、持续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新修订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基于此,学科项目化学习将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理念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是指英语学科教学以英语语言学习为载体,承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学科育人价值引领。英语课程在学科思政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英语教师通过探析教材文本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和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落实学科育人价值,落地学科核心素养,使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微故事教学资源是基于北师大版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数学教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经验开发的,微故事脚本编写遵循知识线促“智育”、故事线促“趣育”、育人线促“德育”的“三线共育”原则,视频录制符合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三性标尺”要求。数学微故事辅助教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微故事助学法”辅助课堂教学;课外辅助通过课前教学知识预热辅以预习、课后辅助复习巩固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驱力,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数学学习质量;以积极的故事情节适恰渗透德育,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要求,教育部又提出了“课程育人”新方向。文章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通过研读“育人故事”文化内涵,建构“故事育人”教学范式,设置以“文化自信”为特质的课堂评价量表,探索以文化融润为途径、以故事教学为载体的小学英语学科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涛 《教学与管理》2023,(23):24-26
研学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课程并轨运行,现实中多由学科教师兼职任教。学科教师常受困于学科角色,难以实现“综合”与“实践”的深刻内涵。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在多年的研学课程中,以“行走成都”为课程载体,探索出“多学科协同育人”策略,由多学科教师协同并进,在研学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各个阶段,既立足学科、基于学科,又打破学科、统整学科,发挥多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