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你在一起     
我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岁月的更迭(dié),“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则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pín)率(lǜ)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了。9月1…  相似文献   

2.
《荀子》中多贯穿"师"与"士"以及"教"与"学"等理念,其强调师道尊严可见一斑.书中表现出对师的极度推崇,从外在方面看,这与荀子时代纷繁的世态相关;从内在逻辑来分析,则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相一致.《荀子》中表明学生应该从遵师言、近老师,重师法、忠于师,积微渐化和虚壹而静等方面来尊师和捍卫师道尊严,而这在后世愈演愈烈.就《...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古今中外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过不同的解释。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礼记》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欧洲“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明确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父亲,并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而且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所必须负有重要责任。伟大导师列宁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  相似文献   

4.
师者之境界     
教师是对社会上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称呼。不称从事教的人为教者或教民,而在教后面置“师”字称为“教师”,以与普通的“人”或“民”区分开,是整个社会对教者特意的、专属的尊称。“师道尊严”与“王道尊严”和“父道尊严”并列为三大尊严,而“师道尊严”的产生并不具有先天的社会条件,而是建立在“师者”具有知识丰富、精神高贵、智慧宽广深厚和风范优雅适度的前提下。同样作为师者,存在着教学能力上的层次之分,由低到高可以形象地划分为东西境界、房子境界、院子境界、田野境界、正反境界等五个层次。师者应该在做人、认识、教育三方面提高自己,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尽量地上升到高层次的境界,以对得起“师”的尊称。  相似文献   

5.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风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由于古代学校的名称繁杂,其规模、性质、课程内容和受教育的对象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现择要集释于下: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师…  相似文献   

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哲学根源———历史唯心主义在我国古代,唯心史观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影响到文学界,形成模拟和复古的传统。荀子把“不法先王,不顺礼义”的言论称为“奸言”,认为这样的文章“虽辩,君子不听。”(《荀子·非相》)“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途),不与言。”(《荀子·大略》)刘勰说:“模经为武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郭难得逾越。”(《文心雕龙·定势》)要使文章具…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教材先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拓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教科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了为七年级(初一)学生上学期使用的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下称人教实验版)。本文拟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人教实验版《中国历史》做一评述,不当之  相似文献   

8.
山长五代时,学生尊称教师为“长”。西宾古人席地而坐以西为尊,是安教师的席位。故尊称教师为宾”。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子的人称业”。祭酒汉代有称博士为“祭酒”,现相于国立大学教授。学政到太学当教师后,才能称“学政先生古时称私塾教师为“先生”。教习明代对翰林、进士的老师的尊称。老师宋、元时对小学教师的称谓。训导明清时主掌教育生员的副职称谓。教谕宋代指京师小学或武学中的教师。讲师古时对经学武学教师的称谓。助教协助教授的教师。教授高等学府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我国古今教师称谓$肥城市王瓜店镇史志办@田文鑫  相似文献   

9.
一、称谓明职业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庖丁:庖是厨师,丁是他的名,庖丁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师旷:“师,乐官的称谓。西周金文称乐官为辅师或师,春秋时各国多称乐官为师。”师旷就是一个名叫旷的乐师。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襄”。师旷、师襄均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优孟:孟是人名,优是优伶,表职业,“优孟”就是一个名叫孟的优伶(唱戏的演员)。轮扁:轮扁是《庄子·天道》篇寓言中的人物,职业是造车工人,名扁,轮扁就是一个用刀斧砍木做车轮…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先秦至汉代有称教师为“师资”的。汉代还称…  相似文献   

11.
"教师"和"老师"中的"师"字,其最初意跟今天的教师称谓是一点边都不沾的.在<说文解字>中,"师"字只有两种意义:①古代的军事编制单位;②有"众"的意思.后来孔广居从"众必有长以率之教之",引申出"故又为师长字",算是把"师"字与今天的教师称谓连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2.
教师这一名称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教”者,即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做人道理的教导者,行为规范的指导者,生活习惯的教育者等,凡该教的必教,为教而毫无保留。“师”者,则为“长” (zhǎ ng),学生把老师视为先生,认为教师是先知先觉,有高于别人的品德和知识。“师”者又为“长” (chá ng)是说教师满腹经纶,有比别人多的学问,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于是,我们对教师有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要求,认为应该是德高为教,学高为师,行为中不能出现半点差错。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成为受人尊敬而又名副其实的教师呢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五会…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典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名言警句传颂至今,启迪后人。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相似文献   

14.
教师,人称“老师”,自古以来就是尊称,现在依然看好。君不见如今在公共场合或电视上出现的大有作为或小有建树的人,尽管从未当过教书匠,只要年纪大一些,或稍大一些,一般人也亲切地称其为“老师”。中国早有“五十而艾”、“六十日耆”之说(《札记·曲礼》),荀子有道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不管在“教师圈”以外被称为“老  相似文献   

15.
“德为师之本。”“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团,它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  相似文献   

16.
高惊生 《师道》2007,(4):19-20
关于教育本质的涵义,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人作过表述。《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这些说法,尽管有他们各自的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他们的表述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上,那就是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启发,引导人的活动。说到底,教育首先应该关注人,关注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媒体屡屡有“XX禽兽教师”、 “XX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之类的新 闻曝光。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禽兽教 师”和“差师”的新闻报道,竟有几千条之多。 于是就造成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教育 教学中,只要一提到“体罚”、“差师”等字,教 师莫不竖起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18.
段永萍 《青海教育》2002,(12):14-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曾被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作过充分的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君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9.
“先王之道”在荀子思想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构成了荀子思想的鲜明特征。荀子言“先王之道”不仅是将“道”作为恒常的标准,且肯定“道”具有动态的开放性,能够“宗原应变”,与时俱进。只有在“常”与“变”的矛盾交织中才能准确地把握荀子所言“先王之道”的本质。在荀子,所谓“道”之“常”意味着“道”具有贯穿古今、虽久同理的特征,此“道”能够在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中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形式指引和稳定的有价值意义的方向感;所谓“道”之“变”意味着道依其宗原应变、以义应变的特征能够因应一个急遽变化的时代,因而“道”不是“范例”给了我们,而是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制作。可以看出,在先秦的古今之争中,荀子既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无根的革新论者,而是主张在继承先王历史智慧的同时,通过人们的主动创制以实现“应待万变然后可”。  相似文献   

20.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