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娱乐活动有待节制、不良信息接触有待规避、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深化、自我约束能力有待提升等。“00后”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网络认知存在偏差、教育引导仍需加强、错误思潮伺机传播、网络规制力量作用有限等因素构成了影响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内外因素。基于问题表象与深层诱因的分析,提出应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治理策略: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凝聚青年思想共识;推进网络空间治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普及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传播的失范与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一方面丰富和推动了语言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使得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由于网络交际语境和网民主体特征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网络语言在传播中出现了语法、词汇、语用等语言规则和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偏离和失范现象,在不同群体传播中产生了交际障碍,对青年网民和现代汉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网络语言失范的研究,提出网络语言规范的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年学生失范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青年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违法和犯罪,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力,家庭不良环境影响和其主观意志薄弱等,青年学生失范行为矫治应加强学校教育,利用家庭教育,重视社会力量,内化教育规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进入网络社会后,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的虚拟性特性。网络摆脱了具体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从而导致舆论的消解,内心信念(良心)的削弱,道德合力减弱,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因此,需要通过网络主体实名化,德法规范一体化,网络内外统一化,重新树立起规范权威,将网络行为纳入到规范权威的合力控制之下,减少甚至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行为,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日趋凸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措施,对于切实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稳定对创建和谐社会、推进高校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大学生有着求知欲望强、思维活跃、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知识水平较高、科技素质较强等优点.然而,近年来,诸如网络行为失范、宿舍行为失范、学习行为失范等现象频频发生,与大学生身份极不协调,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文章试图从法律意识程度与预防大学生行为失范互动关系的视角,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状及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述评——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已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网络价值异化、网络语言失范、网络诚信缺失、网络色情泛滥以及网络侵权盛行等,但判断其表现需谨慎处理道德中的个体与他者关系以及道德与法律关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扭曲大学生人格发展,降低大学生人际能力,弱化大学生德性教育,而且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秩序。一般而言,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网络特性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促成了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但仍需谨慎对待西方文化、大学生自身素质和道德教育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对此,需要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其中,尤为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避免迷信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征地的过程中,存在着“内部人控制”和部分政府行为失范。通过加强对土地征用过程的监督,严格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并通过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有效地避免农村征地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政府行为失范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失范行为理论研究领域从青少年违法行为逐步扩展至违反校规校纪、违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各种失范行为。学生常见失范行为类型包括学习、生活领域、道德规范和网络等方面,失范行为给学生本身带来消极心理影响。本文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提出对失范行为进行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和发展的主体人群,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调查表明。网络正在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也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防范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出现诸如求职材料造假、违约、虚夸能力隐瞒缺陷、依赖父母、缺失责任和诚信意识等各种形式的就业行为失范现象。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失范行为的产生源于“社会的大环境”和“扩招”等。笔者认为就业失范行为根源在于毕业生就业选择和家庭、学校、用人单位等外部环境在心理、制度、规范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带给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在剖析网络问题成因时,本文利用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理论”对网络主体进行分析,提出网络人的本我是网络行为失范发生的原始驱动力;缺少外界监督的自我是网络人发生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超我是网络人规范其网络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内在手段。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几十年来的大事件中,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不但对中国人的表层生活造成了较大改变,更是给青年群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青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获得更广的人脉;另一方面,充斥着虚拟性的网络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行为,使青年群体陷入现实与虚拟的价值冲突中。因此,网络对于人类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表层,其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它已经实实在在地为青年群体,为社会带来了困扰。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提出,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可谓是愈来愈严重。对此,笔者基于"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大学生上网现状,以及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网络失范行为和各种不良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笔者在湖南地区部分高校中对“大学生上网情况及网络道德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几条有效抑制与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竞争失范行为及其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同君 《江苏高教》1997,(4):29-31,65
论大学生竞争失范行为及其矫正刘同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对“竞争”一词不仅不陌生,而且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竞争、推动竞争,在竞争中奋斗,在竞争中成才。本文从“失范行为”的概念着眼,分析大学生在竞争过程中的行为失范现象,并提出矫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也接踵而来.大学生网络失范主要表现在意识、规范和行为等方面.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对策,以期规范大学生网络伦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比较普遍的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学校应当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在网络教育中,课程教学环节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详细分析了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诚信失范现象,提出了开展诚信教育的对策措施,包括:讲授有关学术诚信的知识,建立明确的学习活动规范,严格执行学习活动规范,定期发布学习情况总结,建立有效的抄袭检测方法,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积极、持续的诚信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诚信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8.
智能时代的教育主体行为存在失范风险,亟需明确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类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规范策略。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方法,对26个案例信息进行编码,最终形成智能技术环境下教育主体行为失范的分析框架与模型。研究发现,智能时代教育实践主体的行为失范主要呈现出四种类型,即背离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失范、违反行业与技术标准的行为失范、脱离教育制度约束的行为失范以及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失范,且失范行为在“原生性失范”“转型期失范”“过程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及“周期性失范”等五种层次之间进行演化。研究旨在为国家部门和相关组织制定政策和开展治理提供依据,以促进智能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归为四类,即漫骂与攻击行为、撒谎与欺诈行为、侵犯与破坏行为和色情与暴力行为。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我们认为调适的对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提高大学生自教自律水平是调适的根本,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是调适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何芳 《天中学刊》2011,(2):61-65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社会失范、学校教育失位、家庭教育失误、大众传媒失当和自身判断错位是青少年行为失范的根源,我们必须从治理社会环境入手,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力量,运用教育、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治理,引导青少年在“失范-规范”的过程中,共同建构起一个崭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育出符合社会规范、和谐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