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武》2009,(4)
张树新简介张树新现任国际意拳(大成拳)研究会副主席。1978年开始学习意拳(大成拳)并遍访意拳(大成拳)名家。自1996年起追随王玉芳先生习练意拳(大成拳)。2002年11月16日,被王玉芳大师收为义子并赐名"承芳",意为"承我拳学,继往开来",并立为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2.
意拳自诞生以来,因其先进的拳学理论、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出色的实战效果,受到很多拳学爱好者的喜欢,习练者越来越多。由于习练者的锻炼效果不一,社会  相似文献   

3.
杨德茂先生出生于1910年,居住京城。一生中对大成拳(意拳学)情有独钟,非常酷爱拳艺,在王芗斋老前辈精心调教下,对拳学要义能心领神会,拳技功夫在原有基础上很快又上一层。在同门公认推手功夫技术第一,获得推手功夫绝妙赞誉。杨先生品行高尚,敬师长,爱晚辈,尚友情,以诚信待人接物,一生为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才良 《武当》2011,(1):26-28
(接2010年第10期)功夫高超技禇桂亭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说:"江湖走老了,胆子变小了,天下高手多得很呐,强中自有强中手。""拳学了,最好一辈子不用  相似文献   

5.
意拳曾名大成拳,是由王芗斋先生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人,名政和,字宇僧,别字尼宝,号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自幼8岁随我国拳学巨擘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因芗斋先生从小聪敏过人,又锻练刻苦,故很受郭老赞许,得其拳学真髓。正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国术名人录》中所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唯王芗斋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6.
周广卿 《精武》2005,(9):6-7
本溪,城不大,站在望溪公园的最高点可以把市区边缘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本溪却武术门派众多。有二十几个,虽然大多传入的时间不长,却桃李满天下,尤以太极、形意拳传人为众。本溪武校不多。学拳者多以公园、庭院为课堂。教拳者洒脱,少了许多为师的架子,学拳者放松,没了拘束,学拳与教拳便成了乐事,武术自然成了轻松的话题和记忆。武友相聚谈武论道,别有一番情拇.展示了武林的本任.之美.  相似文献   

7.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53-54
《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一文,是先师20世纪八十年代所作,一直收藏未发。试观此文,详细论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解答了困扰大成拳学子的一大疑问,并对大成拳和意拳拳学本质做了颇为深入的讲解,可以此文作为分辨大成拳与意拳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李飞林  周广卿 《精武》2004,(6):12-14
太极螳螂拳法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有“摘要的手,八肘的劲”之说。 摘要拳法产生于梁学香及姜化龙传拳时期,梁学香所著拳谱《可使有勇》所载的“三堂捶九十招”(或名秘手)实际上就是摘要拳的雏形。三堂捶(秘手)里的动作均可在摘要拳中找到,可以说摘要拳法是螳螂门实战精华的集成。  相似文献   

9.
大成拳是20世纪由王芗斋先生创立的一门新兴的拳种,它在当时对于一些传统的武术门派来说是现代拳学,而对于近年来所创立的如散打等武术界的新事物可说又是传统的。它经过了近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可谓是集健身和防身于一体的上乘拳学。  相似文献   

10.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11.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师父姚承光先生学习意拳已经到了第十六个年头,在随师父习拳的日子里,耳濡目染,从一个拳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意拳这一科学系统的拳学也算有了自己细微的体认。  相似文献   

12.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13.
嵩山少林武术套路繁多,历代散失在民间很多,目前在寺内流传的有以下套路: 【1.拳术】 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湖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10,(4)
好消息DVD《中华武藏》隆重推出国家武当武术传承人、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86岁赵剑英世纪珍藏版系列DVD(9碟)。一、武当养生功法;二、武当健身益气法;三、武当太乙五行拳2碟;四、武当三丰太极剑;五、武当八仙剑。价290元。武当太乙五行拳双碟70元。  相似文献   

15.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16.
《武当》2012,(2):10-11
永春白鹤拳蜚声海内外,是一个兼具技击价值和健身作用的优秀拳种。2008年6月,五祖拳(太祖、达尊、行者、罗汉、白鹤)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如今,白鹤拳走出国门,在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拳馆和传人,习拳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国,白鹤拳文化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7.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18.
李虎 《精武》2003,(4):34-34
精神对一切的超越是由形到景而达境的。一个拳学大家,必须是一位超越的思想家,要有很强的变化性,具备意想成真的本能。禅拳不二,禅拳如一。从禅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和现象(你、我、他和它)都是虚幻不定的,是很透彻薄弱的。透过这些虚假的事物。  相似文献   

19.
周英南 《武当》2011,(6):13-14
杨振基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5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河北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邀并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之精要。在教拳中,  相似文献   

20.
路迪民 《武当》2005,(1):26-29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大家普遍认为,是河北永年的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的拳,后经杨氏祖孙三代授拳于永年、北京及全国以至世界,太极拳才由此声名大振。然而,杨禄禅是怎样向陈长兴学的拳?学的什么拳?却历来有各种说法。本文试对各种说法加以分析,期望还以历史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