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社会进步与历史沿革进程中,社会主体之间法律观念日渐交融,法律制度日渐趋同,法律关系日渐密切,法律成果日益在共享机制下展示其普适性和共通性,形成了法律文化的同构性。同构的概念既有动态的特征,又有静态的内蕴;同构的运行既在内层结构,又在外层系统。传统与现代的分析工具是解释法律文化同构性的一种有效选择。同构性体现了法律发展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法律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化的法律文化的构建应该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的特征,以法治为目标,以增强法律意识为核心,以农村法律文化的构造为重点来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3.
从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探讨法律社会化的内在机制。以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发生认识论存在认知同构和形成机制一致性,指出法律社会化是个体经历对法律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促进法律社会化提供可供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必须要关注的两个问题。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法律制度也对法律文化有相应的巩固和引导作用。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演进,但其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当前的法律制度构建依然要以传统法律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更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法律制度构建的目的不只是在于法律制度本身的完备性、发达性,还在于其对传统文化转型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岸的乡土小说创作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异轨同驰的文学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两岸乡土小说的同构性和异质性.这种因特殊语境而形成的同构性,体现为两岸相似的文学理论资源和风云激荡的社会语境;而两岸乡土小说的异质性,可归纳为作品主题的不同和相异的地方色彩及风俗画的描绘,台湾的乡土小说提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政治架构为其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整体文化氛围为其创造了文化环境。法律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群体性和相互兼容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切入,历时性分析音乐与文化的同构与共生关系,是深刻洞悉蒙古族音乐的独特文化价值与意义的有效途径。蒙古族音乐的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传承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中蕴含着音乐创作的灵感。随着全球化、新媒介的出现,蒙古族音乐受到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发展中的蒙古族音乐为草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指出蒙古族音乐创作和草原文化传播遭遇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镜花缘》的叙事方式在借鉴继承《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基础上,也具备自身一些典型特征,主要是通过几组关系体现出来的:一是天庭与人间的异域同构关系;二是女性与男性的性别视角关系;三是以李唐为代表的正义与以武周为代表的非正义之间的对抗关系;四是以中土为代表的文化正统与以唐敖(唐小山)游历空间为代表的异化文化的批判关系.这几组关系的构架,是统摄于李汝珍的三种创作动机之下,追步于史笔,针砭世道人心,以文为戏.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不仅应该注重有形的企业制度建设,而且应当注意法律理念的塑造与培养。法律理念是法律文化的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的观念基础。现代企业的法律理念主要包括契约精神、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理念。契约精神具有平等性和神圣性特点,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条件;诚信意识首先表现为企业外部的履约观念,其次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权利义务的主动落实;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的一种道义责任,是一种企业对人的价值和环境、社会的肯定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成为不少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广泛探讨的问题,近现代的实证法学家们提出法律与道德的不相关性,而代表自然法学派的法哲学家富勒则提出法律与道德的相关性观点,将社会的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认为义务的道德是维持社会得以正常进行而遵守的道德义务,是一种底端的要求。而愿望的道德是促使个人得以很好的发展及社会更加进步而崇尚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高端的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表现在义务的道德是愿望的道德的逻辑基础,愿望的道德以义务的道德为奠基并成为其必要性,二者共同成为了法律的内在逻辑要求,并赋予法律以内在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史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承担着传承传统法律文化、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法律文化素养的法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该课程的教材体例、内容尚不能完全满足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制度史与思想史分开设置,人为切断了二者的有机联系;课程以断代体例编排,体系杂乱;教材内容陈旧等等.其重构方案是:将制度史与思想史合并为一门课程;取总论与分论的编排体例;更新内容.将新中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融入其中;进一步消除左的阶级观的影响,将当前法制建设可资借鉴的传统法内容在教材中做充分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也衍生出各自不同的习惯法。黔东南侗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它传承了数千年的习惯法,无疑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侗族习惯法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成因和现实功能,有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我国宪法中有关"文化"一词的规定和使用,是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制度、文化政策、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政策,是我们认识文化、理解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法律依据。文化是个系统的整体,宪法中广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人化"特征的宏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自然";中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精神性"特征的中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微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渺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行政性"特征的渺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科学和教育";小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知识性"特征的直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无知识"。  相似文献   

15.
古典自然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其基础的理性主义、法律价值和人文精神对当代法律制度渗透浓重,对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移植立场肇因于"开眼看世界"之初由国力差距衍生的文化自卑,但是当我们以婚姻制度为例检视传统法律时,发现它具有深刻的制度合理性。这种制度合理性可以并且应该成为传统法律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基础,即法律的纵向培育。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8.
WTO是一套经济和市场运作的游戏规则,但从其化理念上来说,它是世界先进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其鲜明的特点包括平等、法治、诚信、透明和开放、竞争和创新等内涵。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化传统与其有相当的差距。中国加入WTO给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化进程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法制工作和法律服务积极介入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化建设,才能使边疆各兄弟民族在化上产生认同感,从而做到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法律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特征、文化底蕴及社会思想。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农业文化思想及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华法制的特色,其中法制的矛盾性尤显突出。这种矛盾性有碍于法律的进步,痛失法律的先进性。中国历史上法制矛盾性表现为,其一,存在专制政治与法制主导思想的矛盾;其二,存在人治官治与法律公正精神的矛盾;其三,存在伦理价值取向与法律的发展经济功能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矛盾性中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上法制没有获得革命性质变与飞跃,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变革政治,法制建设才能做到法理原则正常化、科学化;治理国家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法制建设的不可偏废的宗旨;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我国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并存的立法格局。我们应更新立法理念,统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快国家法律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注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相衔接。加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立法执法工作,注重法律实施,创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