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亢 《现代传播》2002,(2):53-54
新闻传播中的腐败现象正日益突出。产生这种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以及新闻传播活动中强制制约制度的缺乏。腐败严重影响着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潜在地诱导着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调整新闻媒介整体结构、实行新闻传播资格准入制、鼓励社会公众监督将是治理新闻传播腐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引导下的体制转换与社会结构调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新传播科技加速信息开放与流动,社会危机传播扩散的速度大大提升。我国新闻媒介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横纵两个维度的沟通与衔接作用。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的变化,首先可能由新闻媒介自身的转变反映出来。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推进新闻媒介的现代化,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社会共同性的观念建设和行为融合,确立我国新闻媒介在新时期的专业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跨国媒体的介入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传播的扩张力、穿透力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加大。本文分析了国际主流新闻媒介,尤其是有着跨国定位的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提出:国际化、本地化功能更加细分与合理,多语种建设理念的分歧呈现全球与区域视角的两极分化,国际传播主体"一元"说更多地向"多元"说过渡,新媒体影响日益显现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贫困治理图书对外出版成果,发现其呈现出出版主体高级别、出版内容多元化、出版路径国际化的特征。在进一步明确贫困治理主题出版对外助力国际社会实现脱贫目标、对内维护中国形象与国际地位的双重意义的同时,文章尝试从出版方、创作方、翻译方的三维视角提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传播中国扶贫之声”的对策建议,构建“防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主题图书的对外出版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受众作为信息的传播对象,是真正的信息寻求者,同时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它从根本上掌握着新闻媒介的生杀大权,是对新闻媒介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新闻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观念反映了这个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英臣 《今传媒》2015,(1):13-15
媒体的舆论导向把握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媒体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要创新好表现形式,注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传播,增强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要建设好传播平台,推进媒介融合,形成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力;要搭建好参与平台,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协调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正、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创造良好的媒介生态,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优化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让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进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中国主张。要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叙事方式和国际战略传播平台,重点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商业化、私有制、行业垄断兼并、全球化的加剧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实力雄厚的跨国新闻媒介集团崛起。这些新闻媒介集团在享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同时也掌控着国际话语权。日益强大的媒介权力需要社会的监督,更需要媒介伦理的约束。本文以BBC丑闻作为案例,从媒介组织的角度来探讨媒介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介按其所传播的内容来看,有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知识载体、娱乐审美、社会服务等功能;按其作用于社会的功效表现来看,具有舆论引导、沟通、协调、缓解、扶持、控制、监督等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人们和新闻媒介的关系日益密切,新闻媒介的...  相似文献   

11.
论新闻媒介发挥正义效用的基本条件与伦理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问题已成时代焦点。以中国媒介在当下的现实境遇为坐标,新闻媒介作为促进社会正义的公器,其舆论监督过程中的公开报道、公众参与、多元渠道及相对独立是新闻媒介发挥正义效用的基本保障与必要条件。然而在当前的全球化传播时代,新闻媒介处于商业主义、垄断兼并等市场竞争环境下,难以独善其身,种种媒介不正义现象正在严重腐蚀传媒报道真相的正义使命。有鉴于此,新闻媒介要真正发挥出促进社会正义的积极效用,不仅需要外部制度保障,而且自身亦必须履行正义德行,即以正义为传播的首要价值,在新闻叙事框架、新闻生成过程、自我权力约束三方面着力,将正义价值观作为媒介传播活动的核心价值观,以确实发挥媒介正义的独特效用。  相似文献   

12.
关蕾 《东南传播》2023,(12):93-95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而相比之下,在国际话语权的掌握上却出现了迟滞的情况。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应创新性地运用共情传播的策略,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水平和传播效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全面、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李芊芊 《传媒》2021,(10):77-79
当今,以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智能技术极大地改变着国际传播流程及模式,为对外传播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可能性.本文着眼于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之大背景,着重关注中国软实力之打造、国家形象之建立以及国际传播机制之革新,尝试探究新技术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创新范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树立富有正能量的中国形象找寻合理有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中国出版肩负着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而主题出版天然具有适合国际传播的属性,成为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但是,国际舆论环境与国内舆论环境不同,国际话语体系仍以西方大国为主.面对崭新的舆论挑战,中国出版的"出海"可借鉴弱传播理论,探索一条适应国际传播环境的新路径,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打破新闻封锁、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塑造新中国形象,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崇高的人格魅力、谦和的平等姿态和高超的传播技巧,广邀外国记者,与他们纵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与政策主张,并通过他们进行对外传播,在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革命根据地以及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面临“话语困境”的被动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历程及特点,从中汲取经验智慧,以助益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21,(6):8-8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样引发全球国际传播格局不断变革。部分西方媒体也借机对我国进行集中、系统的诋毁和污蔑,煽动国际舆论攻击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带来了挑战,对国际舆论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中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正本清源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传播正确的舆论可以凝聚人心,传播错误的舆论则混淆视听,祸害社会。因此,新闻媒介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时间、角度、深度,对引导舆论尤其重要。本文从南宁"网瘾少年之死"事件入手,简要阐述了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一、新闻媒介的两重性 在我国,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另一方面,新闻媒介要积极采集、传播各种经济信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新闻媒介也属信息产业,是传播经济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当代,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新闻媒介要大力拓展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的领域与渠道,大到宏观  相似文献   

19.
庞亮 《声屏世界》2003,(8):10-11
电视新闻传播理念,是指导电视新闻传播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观念,是电视新闻传播不断焕发生机、推陈出新的源动力。传播理念与节目实践互相影响、互相推动,而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传播理念往往决定节目实践的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与整个中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同步。中国新闻媒介改革“缺乏完整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规划。改革并不是自上而下发动的,而是在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不变的大前提下,新闻媒介在现存体制空间内主动探求与市场经济对接的经营方式。”是“在维持新闻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由观念的变革来拉动新闻媒介的变革。”①因此,…  相似文献   

20.
传播媒介超越技术客体角色,成为媒介化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行动主体,深刻重塑了传统的政治运行秩序和社会治理样态。媒介化治理在我国经历了批评报道、民生新闻、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实践演进过程,逐渐被吸纳为国家治理的宏观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操作经验。未来的媒介化治理研究,需要拓展全球场域的国际传播治理视野并规避媒介中心论的叙事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