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燕 《民生周刊》2020,(2):32-34
"治理欠薪的思路要从帮助讨薪转变为预防欠薪,而预防欠薪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依据法律支付工资。"春节将至,农民工讨薪又成社会热点,不过,今年更热的是国家治理农民工欠薪顽疾的力度。国务院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推出了大动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日前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讨薪"现象迎合了现代媒介的重要性、冲突性、故事性等价值取向,但矛盾的是"农民工讨薪"并未大面积地激活媒介兴奋感。其中,话题"敏感"是制造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农民工讨薪"的"敏感"包含政治隐喻、道德隐痛和社会隐患,对这三种成分的顾虑导致媒体主动屈从外部压力、服从社会建构。如何正确应对这一话题的"敏感",提升舆论监督效果,需要从监督对象的"导火索"隐患、接收群体的媒介心理、各种利益关系三个方面着手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众抗争活动是有基本传统的,他们都遵守着一定的规则。笔者通过梳理近十年文献,发现农民工讨薪之路具备了弱者抗争演变之路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认真研读、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前人研究中符合农民工维权规律的主要有四种解释框架:依法维权、以势博弈、以身抗争、视觉修辞抗争。  相似文献   

4.
论文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百度新闻在2011至2013年四年间关于"农民工讨薪"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媒介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建构方式。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媒介通过将冲突议题转化为政绩议题和戏剧议题,达到淡化社会矛盾的目的;讨薪农民工的媒介形象相当薄弱模糊,与该群体的历史定位及现实境况具有高关联度。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河北省兴隆县发生了服毒讨薪事件.新华社1月30日发出了通稿,原题是<"服毒讨薪"的警示>,副题为<河北一农民工讨要工资被拒服毒自杀事件调查>.稿件于1月31日见诸于各家报纸.这样的通稿,各家报纸或保持原题,或自己拟题,都是允许的.不料有一家报纸,把标题改为<农民工"服毒讨薪"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6.
张兵 《民生周刊》2020,(2):25-27
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展开后,这个春节,是否能让农民工兄弟们不再因讨薪、追薪而发愁?作为用工大户,很多央企加强农民工合同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开设农民工专用账户,由银行代发工资,优先保障支付农民工工资等,这些做法给广大农民工吃下了一颗定"薪"丸。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也是央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魏然 《东南传播》2016,(10):107-111
网络表情符号是以图像为主、综合了文字等其他符号的综合视觉传播现象。在结构形态方面,表情符号主要运用图像与文字两种视觉修辞手段,经历了图文"一体"、"分离"和"合体"三种结构形态。在表情符号及其意义的建构方面,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视觉比拟、视觉夸张和视觉转喻。表情符号的结构形态变化和修辞方法选择倾向受到交际需求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直观性、意指丰富性与精确度、娱乐性不断增强的特点。从视觉修辞视角对网络表情符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认识互联网中的人际传播行为,进而更好地对视觉传播加以引导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采访律师时福茂,我希望他给我讲几个农民工讨薪的案子,尽量是曲折些、难办些的。时福茂犯难了,在他看来,几乎每个农民工讨薪案子都不容易办,涉及到一些纠纷和变故,有时判决下来了,执行还特别难。但他从来不轻易放弃,总要想尽所有办法,做所有尝试。  相似文献   

9.
烂尾楼,蜗居地。就像“城市实际上是农民工建的一样”,商品房也是经农民工的手盖起来的。民工是建设图纸的实现者,但他们毕竟只是按工取酬的打工者,只赚取一点低廉的工钱:如果这点工钱还不能及时兑现的话,那么,他们就要讨薪了,年关讨薪早已成了常态,讨薪讨上一两年、三五年也不鲜见。可是,谁能想到,有一大批人讨薪要驻扎下来,讨上15年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山 《新闻前哨》2008,(5):60-61
近几年来,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03年的《温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掀起的“讨薪”风暴,到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农民工问题的提案,从着手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难、看病难、养老难、子女人学难,到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子女教育、技能培训等等,新闻媒体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功不可没。报道好农民工,  相似文献   

11.
从治理到根治,一张农民工工资保障网逐渐织密织牢。岁末年初,农民工讨薪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辛苦打拼一年的农民工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拿到应得的报酬,返乡与家人团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从2006年11月28日到今年2月16日(即今年的除夕),《平顶山晚报》推出了一组“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连续报道,这组报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走近农民工”系列和第二阶段的“讨薪进行时”系列。报道历时两个多月,共发稿30余篇。两个阶段的报道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前者是后者的情感铺垫,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指向,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可以说是一组较为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月13日,37岁的四川籍民工李家富因讨要工钱而客死西安(2016年1月18日《华商报》A3版《农民工讨薪时追着包工头出工地 十多分钟后路边身亡》),为这个刚刚到来的新年增添了一抹悲凉. 反观近年媒体对农民工讨薪问题的报道,直接报道具体讨薪事件的新闻很少,而多以“死亡”、 “跳楼” (包括跳桥)、“堵路”、“拉条幅示威”等为主要新闻点出现,在这类报道中,媒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追问具体讨薪事件本身,更在于讨薪所造成的能刺激受众眼球的比较极端的表面后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从学理上和实践需求上阐述了大众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修辞范式建构的必要性,然后结合修辞学的"六何说"和传播学中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尝试构建出了一种中国城市形象修辞传播范式。从认知的角度阐明了传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和城市视觉,而且要突出城市的辨识度。重点强调要使用"接合"这种修辞方式将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纳入到"中国梦"这一宏大的话语框架中,在多种媒介中结合文本语境和场合语境进行有效宣传。  相似文献   

15.
徐佳丽 《今传媒》2007,(4):22-24
近几年来农民工为了"讨薪",为了收回自己用血汗换取的尊严屡屡采取极端行动,媒体对此类"新闻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民工问题"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民工成为都市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帮助农民工讨薪、为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这些报道是否完整而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渐渐感觉身边关于农民工欠薪的案例少了。以往,每到年底,总能收到有关欠薪的投诉。有时,听完投诉人的诉说,心中五味杂陈,倍感无力。今年策划农民工讨薪封面选题时,编辑部门的同事们跟我感受差不多,我们甚至为找到合适的案例而发愁。案例的减少,跟近年来相关政策出台和系列行动息息相关,"农民工工资保障网"逐渐织密织牢。  相似文献   

18.
5月7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一纸禁止农民工上访讨薪的文件公布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媒体一片讨伐之声,当天各方文章及跟帖达1万多条。其中尤以《人民日报》《开放包容不应只在大运会赛场》的评论最具力道。该文指出:如果说,公共场所禁烟、禁止企业乱排放等,是有利城市管理、造福民生之举,但‘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等非正常方式和手段讨薪’、‘禁租房客打110’一类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凭欠条起诉折射司法进步 “农民工可凭欠条直接向法院起诉”,由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的这条规定,让奔波于讨薪路上的农民工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20.
灵君 《新闻天地》2004,(2):46-48
这次的主角依然是民工,依然是农民的生计问题,“讨薪农妇”熊德明一句话竟然牵动温家宝总理一片心。总理亲自过问农工讨工钱问题后,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都切实行动起来了,下大力气为农民工讨说法。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这些民工艰难谋生的境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