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家长工作方面,除了入园前对每位新生进行普遍家访外,还特别重视对个别特殊幼儿进行不定期家访。一般说来,有特殊问题需要家园双方下大力气合作教育的幼儿,都应被列为家访重点,通常有这么几类:1.性格内向的幼儿我班林甜甜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孩子有轻微口吃毛病。分析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因为孩子本身胆小,说话时常会产生不流畅的现象,一旦说话不流畅就会受到大人的呵斥,久而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学前的家访,普遍存在家园双方认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沟通不融洽等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利用家访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顺利入园并减轻入园焦虑,对于家访的访前、访中、访后各环节都要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吴月芳 《山东教育》2003,(27):22-23
金桂飘香时节,又有许多新幼儿入园了。这时,教师能否使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是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此刻,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焦虑,尽快实现和谐过渡,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初步形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呢?一、把工作做在新生入园之前(一)教师提前家访,对新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入园幼儿名单确定…  相似文献   

4.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幼儿入园困难有多种原因和表现,因此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在幼儿国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增进与幼儿的情感,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将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因生活。  相似文献   

5.
家访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表现,了解幼儿在家生活状况的常用方式。家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日后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许多教师在家访时,只顾与家长交谈,冷落了小朋友,以致多数幼儿见教师家访,便神情紧张、拘束,甚至以为老师“告状”来了,躲起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消除托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3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一般都未经历过集体生活,让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刚入园的幼儿正处于这种状况。那么,促使幼儿顺利渡过这个特殊时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就成为托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拟结合自己的经验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一)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拉近师幼距离。对托班孩子入园前的家访应有别于其他年龄班的幼儿,托班的所有老师应同时进行家访,在家访中注意通过沟通、玩耍、送小礼品等途径与幼儿建…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家访在增进家园间的沟通和联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生入园时的家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家访是增进老师与家长沟通,促进两者建立和睦的情感和良好的教育伙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此,我们细化了家访工作。 1.家访工作制度化。 为了使家长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我们对家访工作进行了认真研讨和改进。首先要求教师在小班幼儿入园前做好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为每个幼儿建立家访档案。其次,重点研究了幼儿入园后必须进行家访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新学年开始,小班幼儿入园总会出现情绪波动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尽快稳定情绪,使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成长,我园采取了下列一些做法,取得可喜的成效。一、提前召开家长会。为了让家长及早做好幼儿入园准备工作,我们在新学期开始前就召开小班幼儿家长会,由园长详细向家长介绍办园目标,幼儿学习、生活的内容以及每日生活的安排,特别提出孩子入园后将会出现的问题,以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会上,还请每位家长填写一份详细的表格,介绍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使教师对自己班的小朋友有初步了解。二、通过家访与即将入园幼儿交朋友。教师已从家长填写的表格上认识了本班的幼儿,然后逐户进行家访,并详细地作好家访记录,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的特性、爱好与身体健康情况,与孩子交谈,取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家访中,教师还发给幼儿一个自制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老师进行家访的目的,一是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二是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各种行为表现,并与家长共同商量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家园密切合作,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环境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幼儿会每天哭闹着不愿去幼儿园。孩子哭闹,家长也是极不放心,早上送完孩子迟迟舍不得走,一天几个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更有甚者陪着孩子一起哭,或时不时地探到窗户口看几眼,关切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值得家园双方共同探讨的问题,而家访不失为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一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入园前做准备,入园时哭闹少今年我接新小班。孩子入园前,我和同班老师一起对每个孩子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我们熟悉着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与孩子建立感情,同时了解家长的需求。我们还带了小标记让幼儿选择,这样幼儿来园后认自己的水杯、毛巾等等就容易多了。家访后,我们将孩子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如哪些  相似文献   

13.
1.认真做好家访准备工作,制定细致可行的计划。幼儿入园前,先召开一次家长会,把家园同步教育的理由、设想和做法告知每位家长,使其在思想上做好家园同教的准备。幼儿入园后,在细心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针对每位幼儿的表现,每学期制定出1-2次家访计划,较特殊的幼儿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家访次数。安排好家访的先后顺序,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和保育中发现的问题。2.明确家访谈话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了解家长需求。家访前,对家访目的、谈话内容、需解决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家访时,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把对幼…  相似文献   

14.
一、了解新入园幼儿现有的自理能力水平为使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了解新入园幼儿现有的自理能力水平。为此,在新生入园前,可采用问卷、家访等形式对幼儿自理能力做初步了解。问卷和家访的内容包括:幼儿是否会自己洗手、洗脸、擦屁股,是否会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等。通过调查,对幼儿自理能力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就能更具针对性,便于以后开展工作。二、家园相互配合,制订、贯彻培养目标幼儿刚入园,教师对其自理能力难以全面了解,且幼儿在园时间少于在家时间,生活自理次数家庭明显多于幼儿园。所以,…  相似文献   

15.
我园去年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哭闹现象少,且时间短。这得归功于入园前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为了开好家长会,老师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他们为新入园小朋友精心制作了小挂饰,写上小朋友的名字。然后对新入园幼儿进行全面家访。通过与幼儿接触,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并在家访时带去小挂饰,送给幼儿。让他们在家长会那天戴上。与此同  相似文献   

16.
家访是家园合作的一种好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便于教师工作。在家访过程中,教师走进幼儿,增进了教师与幼儿彼此间的情感,减少了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通过家访使家长了解了教师,促进了家园合作,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家长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同时幼儿园要开展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入园的幼儿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啼哭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不进食、不活动、不午睡。因此.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幼儿情绪,使之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新学期开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开学前后家访、室内外环境布置和对幼儿多方引导,收到了较好效果。一、家访。在开学前及开学初,我们对新入园幼儿进行家访,及早与幼儿建立感情,减少幼儿对老师的陌生感。在与幼儿逐步熟悉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幼儿的个性、习惯、爱好等,同时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9.
侯春在 《早期教育》2002,(17):12-13
又有一批新生要入园了。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除了家访之外,许多幼儿园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完备、有趣的设施,和蔼可亲的老师,使得大多数幼儿很快就喜欢上了幼儿园。但也有一些幼儿对幼儿园有着不同程度的惧怕、回避现象,对此,许多家长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他们或斥责幼儿,或娇宠幼儿,从而引发了幼儿持续的消极情绪。很少有人想到这里面有什么问题,更不会想到里面有影响幼儿发展的潜在的障碍。通过对这一现象极其成因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娟 《小学生》2013,(8):29-29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生活,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以往我们一般采取:1.对新生入园进行家访活动,通过家访活动与幼儿熟悉。2.让家长提前带幼儿参观幼儿园。3.正式入园时要求家长将孩子放下就走,不要舍不得或者迟疑。但刚开学时孩子的哭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适应的时间也比较长。而不少家长见孩子哭会表现出非常心疼,舍不得放手,任由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