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权更替后历史本质的不断循环,就形成了“无历史的历史”,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脚步声中,那些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反抗行为与悲壮故事后面遮掩着众多历史角色的体验和感喟。这些角色的灵魂悸动和灵魂裂变构成的故事多经磨损而不衰。《水浒传》在英雄女性原型、文本内在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反映以及开头和结尾的文化寓言方面都存在着遮掩性意蕴。  相似文献   

2.
乘长江之雄风,携清江之灵气,创办于抗日烽火中的宜都一中坐落在两江(长江、清江)汇合处的千年古镇——陆城。这里,有被史学家称为“鄂学灵光”的杨守敬,他的《水经注疏》《历代舆地图》等煌煌巨著被称为晚清“三大绝学”之一;他的治学格言“品高学富”成了今天宜都一中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走进宜都一中校园,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那坐南朝北的校门前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宜都一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是时代、历史的要求,也是辅导员实际工作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洗汰、沉淀,绵延至今而经久不衰,从品德修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多方位地展现了它丰富而深刻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经营下,中原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历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存活和发展的合理因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独有的传播机制是中原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保障。在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中原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元独尊”、高度统一、深沉智慧等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丰厚而坚固的道德文化遗产,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固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相联系的,但也要看到,积聚了漫长历史的中国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其中许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东西,代表了人类真善美精神的共性。这些传统美德具有永恒性和历史的可续性,作为现代人。我们仍应大力提倡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印章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印章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封建社会关于印的典故也屡屡说明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印章的用途仍然很大。印章的存在和使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进行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仍深受世人的肯定和喜爱,何以如此呢?古书有这样的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这虽为传说,但足以说明围棋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它在育人方面得天独厚的功能,所以它才能历经数千年而昌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大理历史悠久,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极富特色。在本土文化中,“风花雪月”具体代指地域内四景,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作为大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核心意象,不仅凝聚着千年以来绚烂的本土民族历史文化内涵,还寄托着当地人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人生哲理和生活追求。  相似文献   

9.
一、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我国的翻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初年就开始佛经翻译,历时近千年不衰。其间,在理论方面,最早就先后有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和释彦琮的“八备”之说。到了唐代,集佛学、译经实践和理论于一身的玄奘大师提出了译文“既须求真,以须喻俗”的标准和“五不翻”的原则。然而,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后来明、清两代的多学科翻译经验,都因时代久远或译事相对有限等原因而未能达到给后世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马建忠在1894年《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说:“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  相似文献   

10.
对理想和道德关系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和道德,是一对古老的伦理范畴。正如知识和德行、幸福和道德一样,历来的智者和贤哲都为之思索探寻,企图把握它们的真谛,可谓历数千年而不衰。那么理想和道德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历史的辩证法回答了这个问题。总的讲来,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骆群芳 《考试周刊》2011,(60):142-14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贯性,以致其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价值和对策,主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科学选择项目,加强师资建设和设施建设,建立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白水素女》“偷窥”母题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水素女”为代表的螺女型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千年不衰。其中潜藏的奥秘之一,是它暗合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窥视异性的欲望;作为故事转折与高潮枢纽的“偷窥”母题,来自原始文化中少女成年礼的隔离仪式;而“素女”的原型,则是成年仪式中正实行隔离禁忌的少女。“白水素女”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建立在原始思维的“禁忌——破禁——后果”基础之上,这种叙事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王文倩 《现代语文》2005,(12):35-37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自足体系”,并强调“家族整体意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缺乏“独立性”,而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这些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多地对《韶乐》进行开发与传播,呈现出“寻根”与“复魅”的文化景观。《韶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呈逐渐式微之势,“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当代《韶乐》的开发与传播呈现出地理位置以历史传播为依据、创作素材以历史典籍为参考、生产传播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三大特点,其文化传播涵盖了文化融合、美学传承和政治隐喻等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相似文献   

16.
“饭局”一词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可追溯饭局的开端,却不止千年。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饭桌上十分讲究。但透过饭局,我们看到到却是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时代变迁、事业成败等各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得以生存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优秀文化,具有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关系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我们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和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尽管在近代百年间,几乎遭受过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和侵略,但从来没有被任何侵略者完全吞并、奴役和消化,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伟大尊严,这是世界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为什么?除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伟大力量。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与“国格”的观念,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的祖先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伦…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课程,而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古诗文,中国古代文化深远璀璨,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云集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的起点。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