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浅析朱熹道德修养论及其蕴涵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奉"天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依此来伸张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权威性,由此来引导人们认识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朱熹的道德修养论规定的人生的终极轨迹和尽命目标,是追求"天理",扩充"良知",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朱熹也反复强调,在通往圣贤的大道上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人们锻炼坚强的意志,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在论证自己道德修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过程中,朱熹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理论,其中的很多成果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存在误解的成分: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内涵,二是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过分扩大了.论文还原出朱子理欲观的真相,并对与其有关的"以理杀人"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做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一般认为“天理”指三纲五常,存天理即在维护旧的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人欲”指生活欲望,灭人欲在剥夺劳动人民生活与生存的基本权利。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简单、武断。“天理”固然指三纲五常,但它并非都是封建糟粕,其中尚具有中华民族赖以屹立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精神因素。“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从其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发展的产物,是朱熹赤胆忠心报效祖国的精神武器,他运用这一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政治腐朽,鞭挞奸佞,批评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未能扭转乾  相似文献   

7.
理欲观是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将理欲作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立的范畴加以讨论的始于宋代.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戴震对所谓后儒持批判态度,否认理欲对立,而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从朱熹到戴震理欲观的演变,是由明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徽商也随之兴盛.正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作为徽州思想文化代表人物的朱熹和戴震,在理欲观上的演进,体现出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以天理与人性重构了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其“灭人欲,存天理“学说的意义进行了辨析,肯定了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关于朱熹的明刑弼教思想和义理决狱主张,笔者仍坚持给予批判,同时认为朱熹对法律的现实主义观点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欲则刚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理学大师朱熹之言。在今天看来,这种观念会束缚人的思想,是封建王朝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可为什么"灭人欲"能起到驯服百姓的作用呢?原因很简单——有欲则刚,无欲则顺。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跟欲望有着千丝万缕的  相似文献   

10.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12.
朱熹从理气一体的本体论出发,将宇宙界和人生界彻底打通,在确立"存天理,灭人欲"道德教育目标的同时,设计了一套完备、慎密的心性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一听别人骂朱熹心里就特别高兴。对于这个终生倡导“存天理而灭人欲”,实际却是“存自己的天理而灭他人人欲”的人,我心里是颇有些不恭的。所谓“是儒生也,是道学也。儒生道学,是伪者也”。朱老先生名气太大,他的伪君子风范,自古叫人赞好。  相似文献   

14.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15.
浅谈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朱理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到朱熹时集其大成 ,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一直受统治者所重视。朱熹的成长过程、了解社会过程即是其理学思想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提出了“三纲”、“八条目”,“格物”、“致知”作为“八条目”其中之二,具有道德修养方面的含义.北宋程颢、程颐在此基础上发挥出与“天理”相符的“格物致知”论,此后朱熹作《补传》对“格物致知”进行新的诠释,王阳明又将其复归于道德修养的含义.本文就“二程”、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存天理,灭人欲”,本意并不否定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正当要求和欲望,可惜的是后来的统治者片面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的一面,才造成“以理杀人”的恶果。作为一个政治家,朱熹生前从政时间极短,却也颇有政绩,身后被历代统治者吹捧;作为一个思想家,其思想(经改造后)最终成为历代的统治思想;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做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朱熹还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学者、才华横溢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朱熹建构了自己的人性论和伦理学说,并且提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思想。"天命之性"属于社会属性,"气质之性"既包括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人心"离不开"道心","道心"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心";"天理"和"人欲"根本对应,要以"天理"消除"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虚构了作为绝对精神本体的"理"。朱熹的人伦哲学是当时农民的精神桎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义与利,天理和人欲,人心和道心,是二程道德规范体系中三对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重要范畴。三者表达的内涵在层次上有差别。义利关系是讲人们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天理人欲是讲人们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效应;道心和人心讲的是人们行为之前对动机的思考。但三者都是强调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重义轻利;存天理,灭人欲;唤起道心,窒灭人心,是二程道德修养的要旨。  相似文献   

20.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的心性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但在根本义旨上有悖于儒家“仁者人也”的义理,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是对孔子“仁”学的一种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