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西夏汉文写本<杂集时用要字>仿汉人习字蒙书分类而做,但其分类、内容反映了西夏人的生活与观念,第五部分果子部就反映了西夏人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2.
赵坤 《家教指南》2023,(1):93-100
西夏效仿中原王朝,以儒学作为官方学术。然而阐发儒家哲理的易学内容,在西夏文献中却罕有记载。从出土文献来看,西夏民间使用的易类知识大多是汉地术数中的卦象符号,与义理之学关系不大;而西夏易占文献内容的变化趋势,则反映了西夏人对易类知识由全盘接受到自我理解的过程。与之相比,西夏官方获取的易类书籍多为义理易学著作,然而斡道冲撰写的《周易卜筮断》,却是以“卜筮”为题,属于象数易学的范畴。这一选择既符合西夏人将易类知识归于术数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宋代易学的成果。这种偏重于筮法的易学取向,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易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夏档案的大规模发现和获得是20世纪初期,出土于西夏故地黑水城及其他地区,这是中国中古时期保留下来的以西夏文为主、汉文次之的档案,这些档案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各方面的原始面貌,文献价值、档案价值等极其重要。对西夏档案的发现及遗存、种类、数量等进行全面而具体的统计和归纳,探讨西夏档案的特点,可以揭示西夏档案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4.
西夏的伦理道德是西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考察了西夏谚语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并试图说明这些道德规范形成的历史及社会原因。初步探讨了西夏伦理道德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多层复合、多种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说西夏》是近年来反映党项西夏历史文化通俗读物中一个优秀读本,该书以史为纲,以人物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目,着意选取了61个专题,结构有序,图文并茂;于史有据,表述正确;语言通俗,引人入胜。融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对人们了解西夏,对宣传西夏故地宁夏,对促进西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伍纯初 《天中学刊》2004,19(4):93-94
姓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历史中,西夏王族的姓氏数度更改。由此可以反映出与中原政权关系的变化,这种现象不排除有其民族特性,但也曲折地反映了西夏政权与中原政权势力的消长,并可看出,姓氏更改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西夏王族手中。  相似文献   

7.
西夏法律思想定型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盛律令》是现存最为完备的一部西夏法典。它形成于仁宗天盛年间,作为西夏时期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或集大成者,标志着西夏法规体系、法律价值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形成风格等基本定型。在此背景下,西夏的法律思想也趋于成熟并巩固下来。律令所反映出来的法制观、价值观及伦理观与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吻合。在法理、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方面都反映出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构成了西夏时期法律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西夏唐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与吐蕃(西藏)相邻,长期以来,双方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存在合作与交流,在文化、艺术领域也相互渗透。吐蕃文化的代表藏传佛教,自西夏中期以后传人河西地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土的西夏藏传佛教绘画——唐卡,再现了这一历史情况。文章通过对西夏唐卡主要作品的介绍,反映出西夏唐卡在内容和形式上受西藏影响极深,是藏传佛教流传西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0.
元朝统治下的西夏故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国时期 ,被武力征服的西夏遭到了严厉报复 ,其宗室王族被诛杀殆尽 ,土地被蒙古诸王瓜分 ,人民或流散四方 ,或遭奴役 ,西夏遗民处境悲惨。忽必烈即位后 ,对西夏故地的统治趋于和缓 ,西夏人地位上升 ,主要提供军役和宗教服务。元朝统治时期 ,西夏故地的民族成分变化极大 ,汉族文化与回鹘文化占有主流地位 ,西夏文化则由于自身适应性不强而趋于冷落 ,这使得西夏遗民迅速丧失了自身特征而融合于他族  相似文献   

11.
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的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文章钩沉了以往被学界忽视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进入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理论对西夏史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通过徐中舒先生而进入吴天墀先生视野,并为吴天墀先生所接受。《西夏史稿》首次运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研究西夏史,是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西夏史稿》采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这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西夏史,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理论的核心即中国历史有整体性。这一观点在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中得到继承、发展,深化了西夏史研究,促进了宋、辽、西夏、金史的贯通研究,推动了“大宋史”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西夏人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1页上的插图——"西夏人",是根据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窟段壁画西夏供养人武官和武官命妇像临摩的.微长而圆胖的脸形,高高的鼻子,修长的体态,窄袖紧身的服饰,不但描绘了西夏人的真实面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和冠服制度.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在这样洞窟中有很多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它与敦煌莫高窟同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石窟之一.榆林窟在甘肃省西部安西县西南150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山谷的两岸,因无文献可考,根据洞窟形制推测,其开凿年代可能在隋、唐及其以后.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经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编号,东岩30窟,西岩11窟.两岩相距约百余公尺,从现存题记和壁画风格  相似文献   

13.
绍圣至元符年间,北宋实施"开边"活动,招诱了大批西夏缘边及其境内的蕃部首领,采取了适当的安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西夏的内部团结,并逐渐获取了对夏战争的优势。但随着"开边"活动的结束,北宋不再主动招诱西夏缘边及其境内的蕃部首领,这种变化反映了宋夏之间"打打和和"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夏道教研究,尚是西夏学中一个有待开拓的新园地。本文对新近公布的黑城文献中的有关西夏道教经籍,进行了梳理和诠释。这些道教典籍,反映出西夏道教与宋金时期道教发展的历史基本同步。西夏道教虽然亦有政府支持,但很难进入上层社会,所以仍表现出较强的民间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西夏对佛教道教在法律上的规定是多方位的,对其法律地位的确认、管理体系的完善、僧侣道士的法律保护、主要犯罪及刑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又细致的规定。通过这些法律的规定,反映出西夏运用法律手段对宗教的扶持与利用,亦体现出西夏时期佛教道教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宋迄清,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汉文西夏史料,传世史料如宋人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人吴广成撰《西夏书事》等成为研究西夏学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而亡佚的《西夏须知》、《羌尔雅》等也能为研究西夏文献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为刘温润等9位宋朝人,祁承、李维桢等2位明朝人,洪亮吉、罗福颐等8位清朝及近代人物立传,目的就是想通过为重要汉文西夏史料著者立传的方式,令世人不要忘记这批史家对西夏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从汉文西夏文献这一视角,展示古代至近代西夏史料整理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多座石窟,其中与西夏有关的主要是山嘴沟、须弥山、阿尔寨三座石窟群。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初步整理了这三座石窟的西夏遗存。笔者认为,山嘴沟石窟是西夏中心区最为重要的石窟遗存,最能代表西夏中心区的石窟艺术,既有与敦煌石窟一脉相承的艺术作品,也有同时期敦煌石窟所不见的十牧牛图等佛教题材;固原作为长期处于西夏和宋金争夺的地区,虽然保存了规模巨大的须弥山石窟群,但仅能找到西夏的游人题记,证明西夏人曾在这一地区活动,找不到西夏时期的作品;鄂托克旗作为西夏河南区辖地,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但阿尔寨石窟现存洞窟主要为蒙元时期的作品,也无法确认有西夏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西夏时期存在大量的奴婢.其来源于四个方面:俘掠、买卖、获罪、债务.这些奴婢的法律地位低下,奴主对其有较大的处分权.西夏通过对奴婢的役使用于官私产业,诸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部门都有一部分由奴婢进行生产,尤其是农、牧业生产方面,奴仆劳动有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部分生产性奴婢成了西夏封建政权和剥削阶级增殖财富的工具.对奴婢制度的研究在一定方面亦反映出西夏封建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夏是党项羌人于1038年所建立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西夏建国前后广纳贤达、为其所用,发展教育培养封建御用文人,颁布法令笼络人才,这是西夏政权立国长久,创造出灿烂的西夏文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原诗歌传入西夏与传入契丹之后的境遇截然不同。党项人对汉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不及契丹人,这导致中原诗歌在西夏的群众基础不及契丹深厚。西夏君王不像契丹统治者那样对中原文化持主动接受的态度,他们尽管在政治制度方面全仿中原,但在文学领域则尽力维护自己的传统而未提倡学习中原诗歌,这缘自党项人当年"裂土分国"时强调的民族独立意识。因此,在西夏,接受外来的政治制度并未导致文学传统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