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某个地方.一个生物引发了这一切。一头猪.也许吧。第一头得猪流感的猪。科学家怀疑常见于猪身上的两种流感病毒.一种在欧亚大陆,一种在北美.在一头猪的一个细胞里结合了。两种病毒互换基因,就像两个孩子交换校服。科学家称.结果就是一种新型病毒.它融合了欧亚大陆病毒的两个基因和北美病毒的六个基因。然后新变种传给人。起源地无从知晓。可能是墨西哥.但目前墨西哥的猪身上并没有发现这种病毒。  相似文献   

2.
衰老与基因变化有关据报道,美国两位科学家发现人体的衰老与一种基因的变化有关。他们发现,大脑中一种被称为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物质的受损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一发现是分别对6名年龄在39-82岁的健康人的脑部区域进行分析,和对7名年龄从27岁到...  相似文献   

3.
基因里藏着长寿的秘密科学家认为,理论上人类寿命有120岁,乌龟有150岁,狗有20岁。这种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已经在若干个物种里找到了跟寿命有关的基因,其中既有延长寿命的“长寿”基因,也有缩短寿命的基因。生物体内有一种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叫活性氧,也叫自由基,与机体老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细胞氧化会造成细胞损伤或老化,而“长寿”基因的产物能防止细胞氧化,从而使人长寿。还有些基因的产物能修复受损的DNA,或通过控制染色体长度而控制细胞的老化过程,也能使人活得更久。科学家认为,生物体内与寿命有关…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最近首次绘制出一种杨树的全基因组图,这一成果使利用树木生产生物燃料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据《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绘制出了三叶杨的基因组图。科学家从这种树的4.5万个基因中鉴定出93个基因,这些基因与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生成有关,而这些物质经过发酵可用来生产乙醇和其他液体燃料。科学家首次绘制出树的基因图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09,(11):75-76
据新华网2009年5月20日消息,保加利亚基因专家在国际同行的合作下发现了这两个致病基因,如果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就分别导致青光眼和重度癫痫。保加利亚科学家介绍,这一成果很快就会应用于这两种疾病的基因诊断,并为在不远的将来研发出这两种疾病的基因疗法展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  相似文献   

7.
以流感嗜血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两种生物的全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论的方法,研究了基因组内基因之间在长度方面的关联特征。发现对于这两种生物的基因组来说,基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短程关联,而且全基因组基因间关联要强于正链或负链上基因之间的关联,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生老病死是生物界普遍的规律,生物为何会衰老?衰老的机理又为何?这是广大生命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衰老机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老病死是生物界普遍的规律 ,生物为何会衰老 ?衰老的机理又为何 ?这是广大生命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衰老的分子机理衰老机理极其复杂 ,其学说不下数十种 ,如免疫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自由基学说、蛋白质合成差错累积学说等 ,以及近年来从分子与基因水平上提出的基因调控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线粒体损伤学说和端区假说等 ,下面拟就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予以评述。1 端区假说 端区亦称端粒 (Telomere)。 1 93 8年Muller等从果蝇染色体末端研究提出端区的概念 ,但对其化学组成一无所知。 1 978年Je…  相似文献   

10.
找到了过早衰老的基因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基因,当它变异时会产生一种过早衰老的疾病。他们相信这个基因可能在如下这类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中起作用。天生患有维纳综合征的人在20多岁就开始衰老。一开始他们出现灰发和皱纹。接着,大量的疾病袭来...  相似文献   

11.
科学事件     
科学家首次绘出树基因图美国科学家应用最新基因技术首次绘制出了三叶杨的基因组图。科学家从这种树的4.5万个基因中鉴定出93个基因,这些基因与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生成有关,而这些物质经过发酵可用来生产乙醇和其他液体燃料。科学家认为,这种树的基因组图的绘制成功将有助于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长快且容易加工的新树种,用来生产乙醇等生物燃料。这一研究成果使开发替代汽油等化石燃料的生物燃料事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液态防弹衣开创人体防弹新纪元科学家利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ARL)和“特拉华州立大学合成物质研究中心(UD…  相似文献   

12.
黑腹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是理解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生物学的最好模式生物。十多年前,当研究人员公布这两种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时,人们为之惊叹。如今,几百位科学家合作、描述和解读了这两种生物体的基因组,这相当于在揭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  相似文献   

13.
拟态是指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者环境之间的相似性,两种生物之间的拟态是协同进化的一种特例。缪氏拟态最早在拉丁美洲釉蛱蝶属(Heliconius)中被发现,是指两种或者多种不同起源的、对于捕食者来说均有毒的蝴蝶相互模拟翅膀纹路,逃避捕食者的现象。最近,科学家通过对釉蛱蝶属两种有毒蝴蝶,艺神袖蝶(Heliconius erato)和诗神袖蝶(Heliconius melpomene)的研究揭示,在缪氏拟态最著名的案例"釉蛱蝶属蝴蝶"中,翅膀拟态条纹中的红色条纹和斑点是由optix基因在翅膀的对应位置高表达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基因新发现     
《生物学教学》2009,(12):69-70
上海科学家找到“关节融合遗传病”致病基因;美科学家发现7个决定脑癌患者存活时间的关键基因;美科学家发现可以用来预测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基因;科学家发现诱发心房纤颤的一个新的基因位点;德科学家发现115种与结肠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科学家确定两个多发性硬化症易感基因位置;  相似文献   

15.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有"一因一效"(一个性状由一对基因决定)、"多因一效"(一个性状涉及多对基因)、"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等方面。高中生物中主要学习一种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情况,另外也涉及到一些两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的问题,学生对解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搜集、整理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下面通过例题来分析解这类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2005,30(11):72-73
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科学家发现能影响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组基因;美国科学家发现影响胚胎发育的150个基因;美国科学家发现致细胞癌变“关键基因”;英国科学家发现10%左右的欧洲人拥有天然抗艾滋病基因;香港和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耳聋基因;美国科学家发现控制睡眠时间长短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你一定听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吧,你也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不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这是由种子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生物的遗传基因(DNA)是一种叫作“核酸”的物质,它带有“密码”,使生物能复制自己,而且只能复制自己。所以种豆只能得豆不会生出瓜来。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呢?就是用人工的方法,把某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胚胎的细胞中,使两种生物的基因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生成新的生物,这就是转基因生物。转基因成果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科学家从发育了五六天的山羊胚胎里取出山羊细胞,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的最大的生物种基因组,共注释获得了16948个完整基因,7285个基因片断。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推断,家蚕约有两万个基因,其中约6000个基因为新发现。家蚕全基因组有4亿5千万个碱基对,约为人类全基因组的七分之一,略大于水稻基因组,但科研人员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cDNA文库构建到测序和组装“框架图”的所有工…  相似文献   

19.
<正>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7日电美国科学家日前报告说,他们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玉米含油量,这一成果可能有助于推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美国杜邦公司等机构的科学家在玉米的6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个基因,该基因能指导一种名为 DGAT1-2的酶的合  相似文献   

20.
英法科学家发现,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的麻疯杆菌,有大量基因由于再也派不上用场而变成丧失功能的假基因,或者干脆被丢弃。 由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和英国桑格中心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说,他们已完成了麻疯杆菌基因图谱的测序工作。科学家们对麻疯杆菌基因图谱进行分析后认为,麻疯杆菌可能已经在一种“简化性进化"过程中丢失了2000多个基因,是迄今研究过的生物中失去基因最多的。 麻疯杆菌基因组约含有327万个碱基对,与它亲缘关系较近的结核杆菌则有441万个。英法科学家对这两种病菌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结核杆菌有将近4000个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而麻疯杆菌只有约1600个。在结核杆菌内部只发现了6个失去蛋白质编码功能的假基因,麻疯杆菌则有1116个之多。 科学家认为,麻疯杆菌基因组的大小和构成本应与结核杆菌等其他分支杆菌差不多,但由于长时间寄生在宿主细胞里,麻疯杆菌许多重要的新陈代谢活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诸如含铁细胞的产生、某些氧化作用、厌氧呼吸作用等。相关的基因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最终变成无用的假基因或被丢弃。 全世界每年有约70万人被麻疯杆菌感染。它主要侵害皮肤和浅表神经,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病原体,生长极为缓慢,数量倍增的时间为14天,是已知病菌中最长的。而且它只生活在宿主细胞内部,科学家迄今还无法成功地在实验室培养它。 对麻疯杆菌基因组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寻找到在实验室中培养麻疯杆菌的方法,便于科学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将有助于研制新的诊断方法、药物和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