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佛教自身的改变、统治阶层的需要、个人选择的必要性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傣族地区,在历史上受南传小乘佛教影响深刻而广泛,在社会中形成了全民信仰佛教的局面,使小乘佛教成为人们生活当中须臾不能或缺的元素。在这一充满宗教氛围的社会环境中,傣族剪纸与佛教紧密相联,呈现出人、佛、自然交融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孙悟空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现有《西游记》论著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孙悟空具有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教义所说的“六识”中的法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思想,主要是皈依思想。但他的皈依是不彻底的,他还具有自我意识。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这对孙悟空形象的研究所有突破。  相似文献   

4.
试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刀波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影响与其对傣族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这...  相似文献   

5.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傣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为例,论述了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地名命名的影响。并通过佛教地名蕴涵的意义变化得出佛教是从勐海县传入西双版纳,然后在其他地区进行传播的,这一结论也与傣族历史和傣族文献有关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现有《西游记》论著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孙悟空具有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教义所说的“六识”中的法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思想,主要是皈依思想。但他的皈依是不彻底的,他还具有自我意识。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这对孙悟空形象的研究所有突破。  相似文献   

7.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至今,傣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佛教的思想理念。“赕”物品的变化、遵守教规教义的变化、信教群众心理层次的变化等等都反映着傣族佛教信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云南民族教育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宗教形态相当复杂,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从远古遗存下来的原始宗教,亦有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的人为宗教,还有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基督教。在云南省的几十个民族中有19个民族近300万人分别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均占全省总人口的8%,尤其是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基本上全民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并由此形成了独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从南传佛教伦理对傣族传统社会公德的影响入手,研究现代南传佛教伦理与傣族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南传佛教伦理与社会公德建设的衔接点和矛盾点,引导南传佛教伦理做适当的社会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佛经初步出现了正确的女性意识、女性观念,如佛经开始重视女性,公开宣称男女平等,女性也能成佛。但是,佛经并没有完全贯彻男女平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女性歧视和男性霸权现象。然而,佛经这一重视女性,主张男女平等,女性也能成佛的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有力地挑战了印度传统的男权观念,为妇女解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藏族传统法律开宗明义强调以佛教十善法作为立法基础,并要求民众皈依三宝、学习佛法、信奉因果等。具体而言,如为避免杀生的恶业而废弃死刑之类便是其独有特点。佛教化的法律制度为护持佛教、整合社会发挥了重要功能。其重民事赔偿诸特点,也是当代社会可以借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曹学佺佛教情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曹学佺崇信佛教的表现,揭示了曹学佺佛教情结的特质.文章认为,曹学佺对儒、佛二教染濡均深,但他能够融会贯通,兼采并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佛教的出世解脱和儒家的入世精神统一起来,使佛教的传统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相结合,交织互补、共生同在、相得益彰.这既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使自己走上了独特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4.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契机。佛教民俗活动中,女性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民间佛教和女性信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代三宝记》为隋费长房所撰,书成于开皇十七年(597)。它不仅是研究佛教经录、佛教史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隋以前政治史、思想史、佛经翻译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虽然该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在历代的重要藏经中均有收录,且在近代以来的目录学专著或佛教史专著中屡次提及,但至今尚未有单行本问世,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校点,整理出一个比较好的版本,以推动国内外学界对该书的关注,有效改善目前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在佛教文学里,本生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些本生不仅与印度民间文学有联系,而且与各个佛教派别特殊的宗教思想、文学传统、文学趣味有密切关系。比较梵语、巴利语、藏语、汉语佛本生《啄木鸟本生》,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17.
元代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伊始,翻译佛经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俺达汗和林丹汗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印度、西藏佛教经典的蒙译,丰富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构成了全部蒙古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译经活动也为佛学的深入研究、保留印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孔雀公主"故事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之列,经由傣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及南传佛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叙事长诗《召树屯》。佛寺作为佛教文化的集中地,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口传叙事诗的保存、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傣族民间叙事诗写作者。随着口传叙事在当代的衰微,"孔雀公主"型故事当中的符号意象在佛寺景观中获得了新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