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身份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研究文化身份和翻译的关系,可以从翻译的过程和作品两方面着手。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手段、塑造的文化身份就不同。译作传达的应该是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在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翻译活动主体是翻译工作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其身份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翻译策略则会影响原作在异域文化中的形象。本文以《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典故的翻译为例,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译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作者及其作品;译者要作为作者,把原作的思想生动准确地再现出来;译者由于翻译中遇到文字、风格、文化等差异,他的叛逆者身份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译者的多重身份融合,才使得译作更完善。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5.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译者身份着手,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活动主体译者的身份,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促进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在改写论、现代阐释学等多种译论指引下,个案研究证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备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调解者以及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研究中,人们对译者身份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出发,通过对译者译本的选择、解读和表达三个方面的阐述,试图分析和探讨彼特.斯坦博勒(Peter Stambler)在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其译者身份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伦理观的角度出发。以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活动为例,对译者作为个体人、社会人,职业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彰显的角色身份进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决定无不受这三种身份的影响。这些选择与决定也必然反映出了译者的价值取向。这三者价值倾向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似与差异之处共同铸就了译者混杂的道德身份。  相似文献   

9.
梁志芳 《英语广场》2020,(27):15-17
翻译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身份建构或重构的场所。本文首先以研究路径为线索,梳理了过去20余年来翻译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有翻译与民族身份认同研究、译者身份研究及翻译与性别身份研究三大研究路径;其次讨论了翻译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存在的研究主题较为单一、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缺乏等问题;最后指出了翻译学领域未来的身份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舒婷与美国诗人、翻译家卡洛琳·凯泽在社会角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缩短了双方的身份距离,促进了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认同。这对于保持原作风格、保证译作质量、促进译作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用"身份距离"这一要素来配对作者和译者对于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过翻译家长期的摸索和研究,等效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等效翻译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文章从译者的身份——读者、创造者、研究者入手,证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转换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原文读者创造者研究者译文读者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译者身份的多重性反映了翻译过程的多变因素,而这些多变因素又决定了翻译活动只能无止境地向一个相对的等效标准靠近,其文化缺失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2.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还是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因此,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争处理至关重要。译者既要使译作流畅易懂、忠于原作,又要保持原作中的异域文化特质。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译者应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成功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转移。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也影响着翻译结果。以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在接受原作过程中和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族语译者更能准确把握原作思想,而外族语译者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更易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利用互文性理论来探讨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互文参照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其所具备的读者——阐释者——作者三重身份上所体现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武晓黎 《考试周刊》2011,(25):26-27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译者的角色定位于"仆人",主张译作对原作的绝对忠实。但是,事实上,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地传递原作的风格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文学翻译。当然,不同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重现同一文本的风格。本文拟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指导,针对国内对日本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翻译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承载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边缘化的现象.“文化转向”后,译者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文章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9.
苏凌云 《海外英语》2011,(9):231-232,249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高度系统化的文学批评论著,其英译本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英译本是其中受到学者普遍认可又各具特色的译本。而译者巨大的身份差异——前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后者是中国知名学者,对《文心雕龙》这部古籍文论的英译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译者在翻译过程所具有的不同身份——读者,作者,文化传播者,对两部英译本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两个译本在文本阐释,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各有千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明确自己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20.
从对翻译中的同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回顾、比较到分析当今翻译界在对不同文体尤其是新闻文本的翻译中的策略采用,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策略时的心态、对原作的理解、对原作异质性的处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