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朝鲜核问题尚处于交涉阶段,德国查获核走私案又引起世人关注。近3个月中,德国警方截获了4批走私核材料,与1991年的低品位核燃料不同,这次走私的是高纯度武器级的钚239(又称钚九)和可用于制造氢弹的锂6。 今天,拥有核武器与否,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观了:一些有核国家极力主张核裁军和禁止核扩散,而有的无核国家又在竭力发展核武器。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构成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但它们主要是从国家行为体的层面对核扩散问题作出了约束性的规定。2007年7月生效的《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填补了现有核不扩散机制针对非国家行为体的空白,为各国预防和惩治核恐怖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公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各国协调合作与执行。  相似文献   

3.
核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冷战以来,在亚洲,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印巴核试验纷扰不断。借助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从亚洲政治文化心理、区域安全沟通机制、现有核不扩散体制、美国在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四个方面可以很好地解读亚洲核问题频发的成因。要真正解决核问题,唯有从根本上改善地区的安全环境,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对话和解,构筑地区危机预警机制和安全对话机制,才可能驱散核武扩散的阴霾,实现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传统安全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构建对于维护各个国家、地区乃至全人类利益都至关重要。随着核扩散问题、国际金融秩序变革、自然灾害与疾病防控合作机制、区域运输安全保障等问题的显现,国际安全新秩序构建的新视野逐步展现出来。这些因素既是国际安全新秩序构建的原因,又是其构建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无核区作为特定区域内国家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建立互信措施的一种安全合作机制,也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军备控制措施,或可以说是机制。根据军控理论,无核区属于军备控制的范畴,表现在核裁军与防止核扩散方面,即对核武器的“量”及“使用方式”的控削。  相似文献   

6.
佚名 《高中生》2010,(25):42-43
核灾难、蘑菇云,是人类世界中恐怖的名词。多年来,人们呼唤的"无核化"一直没有降临,但大规模核扩散的危机却步步紧逼。据估计,目前拥有制造核武器能力的国家至少有40个。"核按钮"曾多次一触即发,"核幽灵"曾多次与人类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核裁军和核不扩散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核控制机制逐步建立。该机制包括两部分:一是美苏为保持核均势而签署的双边条约和协定,一是为防止核武器扩散而签署的条约及成立的机构等。其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核控制机制的核心。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在防止核扩散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防扩散形势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事业,履行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国际核军控形势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核军控和核裁军持续处于停滞状态,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地区核扩散问题谈判进程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政策严重损害了核不扩散机制的权威性,核不扩散体制内固有的不平衡和不公平的矛盾影响国际社会在核军控问题上达成共识,科学技术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核技术扩散难以避免。综合来看,核军控的未来走向不容乐观。中国始终是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积极力量,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核军控主张,特别是新安全观对促进核军控进程、维护国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中国周边核态势趋于复杂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周边的核扩散形势呈现为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方面,在东北亚地区,朝鲜的核扩散行为引发了严重的核危机,使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陷入持续的紧张状态;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突破核门槛成为核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多个地区与国家加快了去核化与无核化的步伐,东南亚、蒙古和中亚地区相继宣布建立无核区,稳定了这些地区的安全形势,并巩固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冷战后中国周边呈现出这两种不同的核态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具体地区而言,其核态势走向是国际安全环境、地区安全环境以及地区内关键国家国内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98年的岁末堪称是多事之秋:一些国家政局动荡迭起,地区局部冲突加剧,金融危机的波及面越来越广。进入1999年,塞拉利昂、刚果(金)、安哥拉的内战仍在延续,海湾危机、南联盟科索沃危机不仅没有消除,且不时有加剧之势;南亚核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阻,整个国际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矛盾交错的态势。但综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流,多极化趋势在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冷静应付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联合国权威受挫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众多会员国的…  相似文献   

11.
朝核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朝核问题不仅使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挑战,而且使得东北亚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这进一步证明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之间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二者也有相当的不一致性,朝核问题也再次显示出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国际关系理论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有抬头的趋势。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选择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主义的兴起、经济民族主义的复兴、WTO制度约束的缺陷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等方面;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制定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核竞赛加剧,直接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在核威慑下美苏核竞赛缓和下来,并正式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文章从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层面上简要叙评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英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  相似文献   

14.
美元化的危害及亚洲货币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依然存在,导致危机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但已经在不少国家恢复,而且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美元化趋势。从利率和汇率两个方面看,美元化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以亚洲国家为例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既然美元化存有严重的缺陷,短期内又无法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则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出路,虽然亚洲货币合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该地区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当收益大于成本之时,合作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拉美国家进行的税制改革对所在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税制改革以建立更为有效率和中性的税收体系为目标。拉美国家的税制源于国内外多方面原因,包括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政府官员的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影响,国际组织的政策杠杠作用以及经济全球化,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拉美国家的税制改革。税制改革也为拉美国家成功应对债务危机、发展国内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16.
频繁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都意识到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然而松散的、缺乏制度建设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并不可靠,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应该在两个层面上构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法律制度:第一个层面是制定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多边国际条约;第二个层面是在某些难以短期内达成国际条约的金融监管领域,通过制定和实施软法的方式,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提出了挑战。在资本市场日益开放的条件下,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不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会降低国内企业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不利于保障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钉住汇率制度是导致东南亚国家近年爆发货币与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对现行的钉住汇率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形成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提供适宜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educational projects CORONA and CORONA-II which are dedicated to preserv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 nuclear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in the area of VVER-type nuclear power reactors technologies (Water-Water Energetic Reactor, WWER or V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Center of Competence for VVER-technology is focused on master’s degree programmes. The specifics o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 in the area of VVER-type nuclear power reactors technologies are analy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enhancement of th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of the European Center that have arisen from advances in methodology and distance education. With a special attention paid to the European Nuclear Education Network (ENEN), the possibilitie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