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语中,metaphor(隐喻、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一词,其意为“carry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它在英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广为运用,而且极其丰富多采。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句子均可用作隐喻,它可以是句子的主语、谓语、表语、定语、同位语、宾语或状语,有只出现喻体的隐喻,也有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3.
短语构成的比喻,是指比喻的变式。一是指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构成的修饰喻,一是指由复指短语构成的同位喻。所谓修饰喻就是把一个比喻压缩在一个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之中,格式是“本体”的“喻体”,或者“喻体”“的”“本体”,是用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演化成了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常见的是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  相似文献   

4.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4):118-125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传统修辞学中名词性隐喻的喻底可以被抽象成为临时认知域(ad hoc cognitive domain,ACD)。该认知域是原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上位概念,本体和喻体是这一认知域的范畴成员。由此,名词隐喻中的跨域映射经由临时认知域转化成为同一认知域域内成员之间的映射,即转喻或转喻机制在名词隐喻的产生或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转喻和隐喻的各自的认知基础来看,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基于邻近性,邻近性保证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通常,隐喻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存在的。我国的《修辞通鉴》对隐喻的定义是:“比喻之一。即以是、成、为、成为、变成、化成、等于等为常用的名词构成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其本体与喻体比类似更贴近,可以成为一体、等同或附加的关系。它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归纳和分析了英语比喻修辞的四类表现手法:(1)本体和喻体均清楚地出现在句子里;(2)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3)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4)结合拟人修辞手法来表现,从而反映了英语比喻修辞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归纳和分析了英语比喻修辞的四类表现手法:(1)本体和喻体均清楚地出现在句子里;(2)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3)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4)结合拟人修辞手法来表现,从而反映了英语比喻修辞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元硕 《语文知识》2002,(4):44-45
在一般情况下,暗喻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暗喻以省去比喻词的简略形式出现,能更充分地发挥其表情达意的修辞作用。这类比喻,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并列式。采用结构相似的平行短语或平行句式,把本体和喻体并列在一起。例如:  相似文献   

10.
比喻修辞手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至今在修辞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康德美学的视角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分析。首先,比喻构成要件中的本体和喻体作为一种普遍的对象知识,内涵大量知性概念,这是比喻修辞能够普遍作用于主体,产生审美效果的基础;其次,比喻构成中的相似点以共享经验概念的形式连接了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再次,没有联想能力,本体与喻体无法联动,再生想象力在经验范围内提供联想能力,从而产生喻体,再生想象力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是比喻修辞的核心;最后,比喻不是一种知识判断,而是一种审美判断,比喻修辞中知性与想象力分工与合作具有极大的自由空间,二者处于自由游戏状态,这也是比喻手法如此丰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是指把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文章试图从认知语义学关注的几种认知操作模式(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入手,建立统一的认知机制分析框架,揭示这几种认知操作模式的相互作用在名词动用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它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或形容词,但它不能带宾语,不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而动词是表示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大多能带宾语,常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如果一个短语或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以上所说的名词那些特点,反倒具备了动词的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1.名词后带宾语,该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13.
一、名词化的定义所谓名词化,指一系列动词、形容词词组或句子经过转化,在功能上用作名词或名词性句法结构的过程。名词化作为隐喻思维的体现,其实质是用一种语法类别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正如韩礼德所说:"名词化是语法隐喻最主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动词“呈”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可释为“具有或展现(某种形状、颜色、趋势等)”.由“呈”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结构简短紧凑,表达类指,用于说明体,书面色彩、文言色彩鲜明,客观、正式、庄重.“呈”字句可分两类:1.“呈1”句:陈述自然现象具有或展现某种具体形状,其宾语有:(1)不含比喻义的形状名词;(2)表示形状的喻体.2.“呈2”句:陈述社会现象具有或展现某种抽象趋势,其宾语有:(1)有一定凝固性的短语,不表比喻;(2)常用汉字和外文字母充当喻体.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进入修辞层面的“呈”字句,是具有科技语体特征的、表示形似的比喻句式,是比喻中极为简明朴实的一种类型,话语特征符合“记述的境界”而不同于“表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将会使文章增彩不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修辞方法既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又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 为了更好地掌握、区别、运用这些修辞方法,下面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借喻和借代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一个比喻句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在明喻和晴喻中,一般三部分都出现,而借喻的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6.
"曾经"做主语和宾语时是动词短语转指名词,它是从古汉语中的动词短语"曾经"来的,不是副词"曾经"的名词化。其名词化的过程是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现象主要表现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句子的谓语中心并在其后出现助词“着”等五种情况。名词之所以能用作动词与人类认知心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认知中的语义联想机制在名词用为动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活用和误用两种性质不同的转类现象进行了区分,并划分了转类和非转类、转类与兼类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