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碰到人物对话的语言现象。学生问及这类语言现象的语法结构,不少老师往往只给学生一个笼统的回答:“‘说’(“道”、“讲”、“问”、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我们的世界。人离开了语言便不能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维,世界在他大脑中只是零碎的光色、线条。可以说,人离开了语言便不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人有一种学习语言的先天潜能,一种对语言的内在“呼唤”,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潜能,遏止了这种“呼唤”。提倡教育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重点纠正了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有些老师很忌讳“讲”,往往把“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多练习等等)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我们听了许多的观…  相似文献   

3.
学会用词     
一、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一个语言环境只使用一个意思。例如“打”在“打铁”中只适用“敲打”这个意思,在“打格子”中只适用“画”这个意思,在“打伞”中只适用“撑”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4.
陈继荣 《教师》2010,(21):117-117
幼儿期是一个人习得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往往偏重于幼儿如何“说”,以及“说”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倾听”习惯的养成。一个会“听”的人才会“说”。会“听”的孩子其语言发展速度快,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应强一些。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开展有趣的“倾听”活动,创设适宜的“倾听”环境,“听”与“说”结合,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英语课往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这一个个环节构成了一个个教学层次,而“层次清晰”往往是对一节课的正面评价。但环节之间若缺失了有机的联系,相关语言知识就会因知识之间缺乏联系而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  相似文献   

6.
长句与短句     
写文章离不开句子。句子是有一定语调、能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句子有长有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句子。例如:“这件事谁干的?”“我。”答句“我。”是一个句子,称为独词句。长句子可以是几十个字,甚至几百个字,复句、多重复句往往较长。所谓“长句”,是指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表意容量比较大的句子。所  相似文献   

7.
一、适度拓展 趣味语文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一个小小的“精妙点”,而每一个“精妙点”实际上都是一种精妙的语言现象的反映,但它在小学阶段往往只出现这一次,犹如“一滴水”“一棵树”。教学时,教师要适度拓展,让学生从这“一滴水”见到“大海”,以这“一木”,见到“森林”。  相似文献   

8.
为求简洁,我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注意语言的“避复”,但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反复地用同一个字词却会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所谓“同字”,就是作者  相似文献   

9.
物理选择题的选项中常有“可能”“不一定”等语言,这类语言是模糊语言,描述问题或者这样或者那样,二者必居其一,而用“可能”“不一定”描述问题往往更准确.下面举例说明,以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假本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就是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比较典型的如《孟子·离娄下》中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四之日其蚤”等,都把“早晨”的“早”写成了“跳蚤”的“蚤”。“蚤”是“早”的借字,“早”是“蚤”的本字。  相似文献   

11.
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英语课往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这一个个环节构成了一个个教学层次。而“层次清晰”往往是对一节课的正面评价。但环节之间若缺失了有机的联系,相关语言知识会因知识之间缺乏联系而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若我们在关注各环节本身优化的同时,能关注到各环节之间的巧“过渡”,使各环节呈不断递进的态势而“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学生就能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更为有效地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从“知识→技能→能力”的序列过程中收益更…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 “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抓好学生数学口语的训练,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用词要准确.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用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首先,要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刚入学的学生,往往不会正确使用量词,如说“1个桌子”“一个笔”等.尽管语文课本已经编排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但小学数学课也要配合训练.在教学准备课时,就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人们往往把淡而无味的语言比喻成“白开水”,但笔者认为,考生首先得把自己的语言“烧成白开水”,这样的语言才是洁净无滓、人口顺滑的健康语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用它不时地给阅卷者沏上一壶“碧螺春”,斟上一杯“二锅头”。  相似文献   

14.
案例背景: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英语课往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这一个个环节便是一个个教学层次,而“层次清晰”往往是对一节课的正面评价。但环节之间若缺失了有机的联系,相关语言知识便会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若我们在关注每个环节本身优化的同时,能关注到各环节之间的巧“过渡”,使每个环节呈不断递进的态势而“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流程就会浑然一体,学生也能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更为有效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知识———技能———能力”的序列过程中收益更多。案例描…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16.
学语文,既可在课堂上、课本里学,也可以在社会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中学,这已为语文教育界所公认。语文又分为“语”和“文”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说“文”,既靠课堂、课本也依靠语言环境的话,那么“语”则更少地依靠课堂、课本而更多地依靠社会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甚至可以完全不依靠前者而完全依靠后者。请看那众多的文盲,他们虽然不能“文”,却并不是不能“语”,其中许多人还往往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某县一个文盲妇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巧舌如簧,近年来靠贩卖药品,赚取了上百万元。她的致富虽然有多种原因,但语言能力强是绝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她的语言能力就完全得之于社会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实践。相反,不少上过大学中文系读了许多书肚里装了许多墨水的人却往往言语木呐,笨嘴拙舌。何以形成这种语言能力上的反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才气和学识的直接反映。一个在语言方面反应敏捷、表达得体的人,往往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请看《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  相似文献   

18.
初学写作的同学,往往满足于对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因而在写作时,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便常是对自己旧有语言的克隆,这实际上是写作的一个误区。语言运用原本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尤其对写作而言,更要时刻注意对语言进行创新,要让语言始终饱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对语言的运用,要时时记住变熟悉的“陈旧”为新鲜的“陌生”,即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文字应是新鲜而陌生的,能给读者在视觉上营造出新奇、别致的效果,从而让文章灵动起来。如何让作文语言从熟悉的“陈旧”走向新鲜的“陌生”呢?一、语言变色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其本身所附着的语体色彩或感…  相似文献   

19.
谷自强 《阅读与鉴赏》2010,(6):32-32,24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学习语言,“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说”的训练却往往被忽略。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20.
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最需要的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其往往以语感和语识为表征。语言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有:体验、训练、案例分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