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位科学家摘取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 2001年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宣布将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雷兰德·哈特韦尔(LelandHartwell)、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Timothy Hunt)和保罗·诺斯(Paul Nurse)。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3位科学家在有关调控细胞循环周期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具有调节所有真核生物(包括酵母、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细胞周期(cellcy…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在2001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这份遗嘱100年后的今天,诺贝尔奖的评选也已尘埃落定之际,6位诺奖得主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新发现呢? 医学或生理学奖──“START”基因、CDK、CYCLIN与癌症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今年62岁,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 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52岁,蒂莫西·亨特58岁,两人均为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的研究人员。 重大贡献:发现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  相似文献   

3.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那么,“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  相似文献   

4.
《百科知识》2003,(12):7-8
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尔(上图)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下图),因为他们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己和生物体内的器官  相似文献   

5.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如何透过微妙的化学反应,分解正确的蛋白质,来进行细胞分裂或者修补DNA.  相似文献   

6.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文摘     
英国两位曾宣布发现“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的科学家最近承认,所谓世界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死于1959年的25岁的英国海员根本没有患艾滋病。 1988年安德鲁·贝利和杰拉尔德·科比特与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位老科学家乔治·威廉斯博士一同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在1987年的  相似文献   

8.
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尔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因为他们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能看清自己和生物体内的器官,从而有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但是评委会还忽略了该项技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夸克粒子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相似文献   

10.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罗伯特·霍维茨因在细胞程序化死亡基因调节方面的科研贡献,与两位英国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2002年10月8日,罗伯特·霍维茨在麻省理工学院为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兴趣使我选择生物学罗伯特·霍维茨194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68年和1972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与数学专业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74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1978年到麻省理工学院时,已有经济学、数学和生物学三个专业背景的霍维茨,凭着个人兴趣,选择生…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安德鲁·菲尔(Andrew Z.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Mello),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奖金。获奖的理由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菲尔和梅洛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基本机制。人类基因组的操控是由把来自细胞核的生产蛋白质的指令输送到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器中完成的。这些指令由信使R N AmRNA)转运。1998年,美国的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发表了他们对m R N A机理的一项发细胞中的信息输送细胞中的基因信…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3人共享。诺贝尔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公报称,这3位科学家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他们分析蛋白质细节的工作提升了人类对生命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03年2月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与英国学者保罗·巴雷特(Paul Barrett)和杰森·希尔顿(Jason Hilton)合写的一篇长篇综述,首次系统评述了我国热河生物群研究近几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阐述了他们在鸟类的起源、羽毛和鸟类飞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热河生物群的演化规律,以及它们的时代与形成的地质背景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3,(5):18-18
据路透社华盛顿2月9日报道,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人为改变了人类干细胞的基因组,向着把这种所谓的人体主(导)细胞变成有用工具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威斯康星大学的小组利用这一使实验室老鼠变得对基因研究者极有价值的方法从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删去了一个致病基因。与美国干细胞专家詹姆斯·汤姆森一起主持研究工作的托马·扎瓦卡说,他们现在有办法控制细胞的生长方式,从而可以指导这些细胞变成脑组织、心脏或是胰腺细胞。德国出生的医学博士和分子生物学家扎瓦卡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这使我们得以根据需要改变基因组的任何部分。”汤…  相似文献   

15.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6年10月3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Mather)和乔治·斯穆特(George F.Smoot),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这是宇宙学研究的又个重要里程碑.有关的大爆炸宇宙学知识开始走出科学殿堂,增进社会公众分享宇宙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他们在通信领域展开了一场革命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0年10月10日宣布,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赞罗夫、美国抖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因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而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科技》2005,(10):42-42
200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议事厅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两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德·施罗克,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9万美元)的奖金。  相似文献   

18.
向阳 《百科知识》2007,(7S):25-26
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尔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因为他们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能看清自己和生物体内的器官,从而有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但是评委会还忽略了该项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即MRI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人体内部的器官,而且能观察到人的看似捉摸不定的意识与情绪。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和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原因是他们推动了对生命发展进程的了解。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说:“他们的成果为未来探索癌症的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瑞典皇家科学院解释说,他们发明的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绘制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图,从而“看清”蛋白质,并且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该院称这项成果为“革命性的突破”。获奖的消息令三位得主感到欣喜和惊讶。芬恩在这个奖项揭晓后说:“我感到万分惊异。”85岁的芬恩是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教授。他说…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创新》2004,(11):41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首次记录了人类脑部最小细胞感知外界的情况。他们的发现可能有助于揭开小脑的秘密。小脑是人脑中重要的运动控制中心,一旦受损,可能导致运动失调和平衡感丧失等病症。伦敦大学学院沃尔夫森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保罗·查德顿和他的同事们监测到了完整脑部的一个颗粒细胞的活动情况。颗粒细胞非常小。它们的大小仅为人类头发直径的1/20,因此科学家很难研究它们的活动。颗粒细胞构成了小脑的输入层并接受来自身体的感官信息,例如手指触到物体表面时的感觉。人们认为小脑起到了联系身体感觉与身体行动的作用,如指挥手指连贯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