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文 《华章》2012,(19)
《胡旋舞》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于长安等地的健舞,传自西域康国等地.向达先生依据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的考证,认为《胡旋舞》是在开元、天宝年问传入中国的.但从《胡旋舞》与《康国乐》的关系来看,《胡旋舞》传入中国的时间至迟应在北周武帝时.虽然有人依据发现于陕西紫阳县铸有乐舞人物的铜带版,认为《胡旋舞》在北魏时即已传入中国,但从其舞蹈动作的特征来看,无法看出“急转如风”的《胡旋舞》舞蹈特点,其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胡旋舞是唐代西域三大乐舞中的重要舞蹈,在唐代文学、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充分反映。文章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中考察了胡旋舞入华源流、唐代流行盛况以及胡旋舞的舞容等问题,认为胡旋舞传达着一种迥异于中原传统审美观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我爱查词典     
《小学生时空》2010,(6):30-30,54
横向: 一、唐代自居易《胡旋女》“千匝万周元已时”的上一句。 二、一种产生于意大利的歌唱发声方法,特点是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  相似文献   

4.
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堪称是教师的两位挚友。然而在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教学用书,在权威的背后,都存在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一、教材在校对上不够细致,存在个别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十九课《越巫》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其中“禳”字书下注解是这样的:“禳,rǎng,以祭礼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此字只有“ráng”一个读音,字意与教科书相同,究竟是教…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莫高窟第220窟壁画中的"胡旋舞"与典籍记载中的"胡旋舞"在年代、衣冠、乐队、乐器等方面的歧异,从而对第220窟中所绘内容是否为康国传入的"胡旋舞"发生质疑.  相似文献   

6.
《状元之路·高考一轮总复习质检金卷·历史》考点11“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第19题为: 敦煌莫高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右图反映的是唐代敦煌壁画《胡旋舞》,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反映了艺术方面的成就②体现了乐舞中软舞的风格③乐舞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④唐朝乐舞曾经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些人释“剑器”是一种舞伎“空手而舞”或“持彩帛而舞”的健舞曲名,断言公孙大娘“执剑而舞”不实。持据有三:《正字通》云:“剑器,武舞,用女伎雄妆,空手而舞”;《札朴》卷六云:“以丈余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文献通考》云:“或以剑器为刀剑,误也”。“舞剑器”与“剑”无关之说,似乎已成为定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试作一些考辨,借以就教于高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盛行的舞曲还有“柘枝”、“胡旋”、“浑脱”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1998年12月第1版)《庄暴见孟子》一文,对“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中的“乐”字的注释,在文理科教材和教参中有很大的差异。文科教材教参中, “独乐①乐②,与人乐③乐④”“与少乐⑤乐⑥,与众乐⑦乐⑧”的注释,分别为①③⑤⑦处“yue”“奏乐”;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舞蹈继承南北朝舞乐,亦汲取中亚诸民族舞蹈精华,胡旋舞更为其中翘楚。本文通过壁画等文物并结合古代文献,对胡旋舞进行全面的考释和印证。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县中提升计划》),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的重要部署。  相似文献   

11.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12.
《辞海》和《辞源》引《易·乾》“九五,飞龙在天”释“九五”为“君位”,似未探得其字义训诂的依据,两字应是源自华夏远古时代的“九部”、“九州”、“九井”、“九门”和“五帝”以及与五帝相应的“五方神庙”,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九部”、“九州”指空间和地面区域,“九井”乃祭祀神灵的九个圣水池,“九部”则是通向天界的九个门口;“五帝”乃是远古部落大联盟的五位首领,“五方神庙”则是与五帝相应的大统一原始宗教政权的结构模式。二字均有神圣而高档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学的发展进程中,《诗》文化角色的变化实质上也是“乐”地位的变化。先秦社会的《诗》基本上是以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充当了同一种文化角色,一起为礼服务。第一种状态是“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第二种状态是“诗乐分离,诗逐步走向独立”。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体现出《诗》的角色由“乐”之附庸向“礼”之附庸的转变。《诗经》发展的历史也是礼与诗、乐关系角色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胡腾舞"与"胡旋舞"等都是风扉唐代的西域乐舞,它们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新奇的旋律与奔放的舞姿,在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蒙古舞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中仍有抹不掉的印痕.蒙古族的萨满舞蹈呈现的舒展飘逸、如醉如痴的舞态与忽缓忽急、变幻多端的形式及腾踏旋转的特征,深受"胡旋舞"与"胡腾舞"的浸染和影响,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是欧阳文忠公的两篇山水游记佳作。读此二文,亦可一睹欧公风采:一个才学兼备、襟怀坦荡的太守,一个情感丰富、笑口常开的醉翁。一卷书、一张琴、一棋局、一壶酒,一老翁乐在其中,乐得其所。正如欧公所言“吾之乐可胜道哉!”[1] 欧公诗中有乐:“鸟歌花舞太守醉”“篮舆酩酊插花归”(《丰乐亭游春三首》);词中有乐:“直须看尽洛城花”(《玉楼春》),“白发戴花君莫笑”(《浣溪沙》);文中亦有乐,且乐事多多,此二文便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第一章“论孔子的艺术精神”中,曾经多次在“乐”字旁加以“洛”的读音,以区分另一个“乐”(岳)。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中说“‘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乐,音洛”;“安以乐,其政和’安以乐,音洛”,可见,  相似文献   

17.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唐弓生们志的信任》说方志敏烈士的遗稿是“一个陌生的女青年”转送的。语文世界》1998年10期刊胡逸民《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说方志敏烈士的遗稿是“胡逸民”转送的。《作家文摘》1998年7月1日刊洪家祥《为方志敏送文稿的奇女子》说方志敏烈士遗稿是“程全阳”转送的。为教材阅读再延伸及学习《同志的信任》作参考,特摘编成《方志敏遗稿是程全阳转送的》一文,供广大师生阅读参考。《语文世界》1998年10期刊胡逸民《方志敏遗稿转送经过》一文说方志敏烈士遗稿是他(胡逸民)转送的。可是/作家文摘》998年7月1日284期转…  相似文献   

18.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由于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点评时,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乐”的读音读错,引发了传媒上的大讨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出《论语·雍也》,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中“知”通“智”,“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中“乐”字,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  相似文献   

20.
也谈教育的"三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你怎样看待“三胡策略”?我被他问“胡”了。反问他:“三胡”是哪三胡?他说:“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我脱口而出:“胡闹!”他郑重地拿出《教育参考》杂志2003年第12期给我看。我翻开这本杂志,上面真的赫然刊载一篇文章,题为《三胡策略》。我浏览一遍,不禁为自己的无知和唐突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