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隋唐时期舞蹈继承南北朝舞乐,亦汲取中亚诸民族舞蹈精华,胡旋舞更为其中翘楚。本文通过壁画等文物并结合古代文献,对胡旋舞进行全面的考释和印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莫高窟第220窟壁画中的"胡旋舞"与典籍记载中的"胡旋舞"在年代、衣冠、乐队、乐器等方面的歧异,从而对第220窟中所绘内容是否为康国传入的"胡旋舞"发生质疑.  相似文献   

3.
叶文 《华章》2012,(19)
《胡旋舞》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于长安等地的健舞,传自西域康国等地.向达先生依据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的考证,认为《胡旋舞》是在开元、天宝年问传入中国的.但从《胡旋舞》与《康国乐》的关系来看,《胡旋舞》传入中国的时间至迟应在北周武帝时.虽然有人依据发现于陕西紫阳县铸有乐舞人物的铜带版,认为《胡旋舞》在北魏时即已传入中国,但从其舞蹈动作的特征来看,无法看出“急转如风”的《胡旋舞》舞蹈特点,其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胡旋舞是唐代西域三大乐舞中的重要舞蹈,在唐代文学、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充分反映。文章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中考察了胡旋舞入华源流、唐代流行盛况以及胡旋舞的舞容等问题,认为胡旋舞传达着一种迥异于中原传统审美观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一、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胡旋舞 出于西域的“胡旋舞”,以快速旋转而著称,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白居易在《胡旋女》一诗中说:“胡旋女出康居”。胡旋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中原地区。“《康国》,大业中,隋炀帝正式列入《九部乐》;唐武德年间,因隋旧制,用《九部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舞蹈与高校健美操教学的融合是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地方性的特色,可以代表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的精髓.作者在文中以少数民族舞蹈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主要论点,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与相关理论结合,分析了少数民族舞蹈与高校健美操融合的全新途径,为日后少数民族舞蹈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做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是当地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我国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传承和发展的机遇。为了能够让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些民族舞蹈的传统传播方式,重新获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而院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平台。尤其是对旅游院校来说,这里的师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这种条件对于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五湖四海埋下"成长"的种子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从当前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入手,提出了对该舞蹈在旅游院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改革创新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这对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生发展于古代的"巫舞",并逐渐进化,与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与现代舞蹈不同的审美体系和价值体系,具有极大的价值,必须采取全新的观念和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与阐述,指出影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因素是社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推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说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及宗信仰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内涵。舞蹈是民族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重视并强化对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该文主要对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的实际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认知培养少数民族舞蹈人才的必要性,进而制定与创新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策略,促进少数民族舞蹈得以更好的繁荣与复兴,推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事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译者在忠实于原创作品形神一致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储存于记忆中有关双语内在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图式知识,揣摩、推理、验证并转换原语信息,展开思维舞蹈的二度创作,从而实现翻译的唯美动人。探讨图式如何"舞蹈",强调了图式"舞蹈"对文本解读和重构发挥的功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古典舞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接受西方芭蕾训练体系的中国古典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困惑。究竟应该摒弃还是融合?如何科学合理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审美品格是否应该改变?这一系列的课题都是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上继续进行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每逢吉庆佳节到来,泉州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采莲舞”便成为这些民俗活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究竟这样独特的民间舞是从什么年代留传至今,又与中原化存在什么样的渊源呢?本试图从汉代乐府以来历代乐律、宫廷舞蹈、旗牌道具等献资料去探寻泉州民间舞“采莲”与中原古乐舞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妈祖故乡湄洲岛元宵"闹妈祖"习俗活动中,舞蹈活动颇具特色。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也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整机制。这些传统习俗依旧存在于莆田湄洲岛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祭神谢恩、群聚交际、宣传教化、娱乐健身以及新时期增加的促进两岸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板凳舞”主要流传于老河口市赞阳一带,是一种以板凳为载体,集武、舞为一体,在音乐或鼓、锣、钗等打击乐器伴奏下的群体娱乐、健身活动.在2007年被列为襄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板凳舞”保护与传承方略,一方面唤醒老河市民对“板凳舞”文化的自觉,以期达到对《板凳舞》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丰富老河口市民文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藏族热巴舞是一种融歌舞、说唱、杂技为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表演艺术,它以其技艺精湛的舞蹈特点,表演诙谐、风趣的艺术风格,成为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的歌舞表演形式。本文对热巴的起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表演服饰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莆田学院学报》2014,(4):104-108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彝族为山地民族,地理环境的严酷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意蕴。长期以来,沐浴在特定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舞蹈,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民族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彝族独特的火文化的熏陶,其在舞蹈的姿态、动律、造型、风格等方面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彝族舞蹈文化中的审美因子,加快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以彰显彝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舞剧主要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音乐来展现戏剧冲突,由于舞剧的特性与职能所决定,它不擅长去表现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隐晦的人物关系与以及人物心理矛盾。舞剧《一把酸枣》群舞过多,冲淡了双人舞的叙事抒情表现。过于复杂而隐秘的人物关系,很难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推动舞剧发展的关键动机设置也不够合理。这些,都是这部舞剧的硬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