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侯湘 《新闻知识》2006,(12):45-46
绿色收视率是央视目前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针对片面追求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削弱节目的思想性、导向性,媚俗迎合泛娱乐化、泛个性宣泄的新闻娱乐节目而提出,高度指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品质、健康、持续、诚信四个方面开发电视节目新产品,以绿色节目换取绿色收入,确保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此观点的提出,犹如在电视界吹起了一股新风。一、“绿色收视率”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近期以来,为了提高创收效益,各媒体几乎都把追求收视(听、读)率放在首位。而追求什么样的收视率,如何科学对待收视率则少有研究。只是一味地跟着收…  相似文献   

2.
戚晓通 《青年记者》2006,(20):72-72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在收视率语境下,理应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实现二的双赢而非“零和”。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一是提高品位,拒绝媚俗,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二是数据准确、公正、不掺假,绿色收视率需要提高数据的“绿色程度”和“准确可信”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使用科学、合理、有度,电视从业人员和广告主、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绿色”使用可以作为理解绿色收视率的第三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3.
谭宗琪  吕Die 《视听界》2002,(6):33-34
节目编排的依据有多种,如频道定位、宣传任务、节目生产能力等。而收视率之所以也是节目编排的依据之一,这是因为:节目编排不仅仅是电视台的主观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播出的节目能够为尽可能多的观众收看。这就要考虑观众的收视行为、收视习惯等因素。而收视率正是可以告诉我们这些因素。那么,如何在编排节目时考虑收视率因素呢?  相似文献   

4.
陈晓洲 《视听界》2010,(4):71-74
“61号令”立竿见影,各级电视广告量减少,广告收视效果的改善迹象也清晰地呈现出来。GSM媒体研究采用测量仪调查的22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市场中,电视台播出广告时长同比减少25%,观众停留在广告段收看广告的时长增多9%,广告收视率与节目收视率的比值从52.3%上升为80.5%。观众的收视习惯是造成广告收视率差异和收视效果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本世纪初,以央视为代表的各地电视主流媒体相继开始了编播、制作、发射等技术系统的数字化改造。近年来,随着机顶盒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电视播出内容和播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电视媒体的数字化播出系统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天津电视台也从节目制作、播出、包装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出调整。本文试从电视台节目编排策略方面入手,探讨数字化播出条件下,如何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整体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6.
戚晓通 《声屏世界》2006,(11):57-58
近年来,一些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因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契合收视需求而频创收视高峰,引得有些人颇有微词,说什么“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和媚俗化”,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收视率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社教类节目,格调高雅,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收视率却不理想。”①庸俗和媚俗倾向是不是仅仅由追求高收视率造成的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庸俗、媚俗的节目都能带来高收视率。收视率就是一个数据,单纯无辜的数据怎么就成了“万恶之源”?数据不会说谎,说谎的是使用数据的人。理解一:“绿色…  相似文献   

7.
汪永辉 《视听界》2009,(1):68-70
一般认为,收视率高的节目意味着受欢迎的程度高。收视率调查反映的是系统、连续的收视数据,能够最直观地传达基本的传播效果信息。但是,收视率调查只是对观众收视行为的一种考量,无法说明观众对节目的喜好和评价。观众满意度调查则填补了这一缺陷,电视台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频道、栏目或其中的某一方面通过与观众的直接接触,了解观众对节目的意见。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节目的综合分析,为节目制作人员提供实质的、明确的帮助,从而提高节目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从本世纪初,以央视为代表的各地电视主流媒体相继开始了编播、制作、发射等技术系统的数字化改造.近年来,随着机顶盒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电视播出内容和播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电视媒体的数字化播出系统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天津电视台也从节目制作、播出、包装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出调整.本文试从电视台节目编排策略方面入手,探讨数字化播出条件下,如何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和整体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9.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媒体浪潮,传统的电视媒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主动分析受众的收视行为,摸索收视规律,根据不同观众群的收视习惯和收视需求,及时调整电视节目的编排,对节目进行排兵布阵,取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介迅猛发展,媒体业内对"唯收视率"的讨论也愈加激烈。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客观认识收视率数据及其承载的媒体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电视人可以充分利用收视率数据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指导电视节目生产或购买、对电视台节目进行绩效考评等等。相比以往,如今收视率数据体系更加细化,数据的参考标准逐渐从原先机械样本统计开始向更加人性化的测量方法上转变,对于观众收视效果的反馈也更具即  相似文献   

11.
电视行业向来十分重视自制节目和外购节目的质量,并常常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而对节目在播出中的编排重视不够。这里的编排是指对一个频道每天、每周、每月所要播出的所有节目的安排。正如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电视节目也需要排版──即编排。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在不同时间里对不同节目的编排和受众收视习惯之间的关系,然后寻找一些科学的编排节目方法。观众的构成状况和收视习惯是节目编排的重要依据。观众的构成是指某一特定的电视节目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的观众人口构成。观众中的男女比例、年龄段及文化层次等特征决定着他们各自的收视习…  相似文献   

12.
刘进 《新闻界》2007,(1):71-72,17
中央电视台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理念:“重视收视率、收视份额,但对收视率、收视份额不是绝对化,不是单一、片面追求收视率,更不是所谓的‘收视率为王’。央视作为国家台承担社会导向义不容辞,在去年的一年改革中,在‘绿色收视率’的指导原则下,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央视上上下下大家都认可的一个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媒体收视市场上,从电视台的宏观决策,到节目编制和排期,从节目质量评估到广告时间价格的制定,收视率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衡量电视媒体强弱和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电视呈线性传播,而且不可逆转,因而电视节目编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收视效果。央视某著名制片人曾断言,一个栏目收视率的高低,50%以上取决于节目编排。10年来,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收视率保持第一,创造了电视界的收视神话,并创下了许多编排方面的经典范例。本文将对如何改进一个频道的节目编排进行较全面思考,为多频道条件下频道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编排制胜提供一些借鉴。时间要到位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观众群,有不同的开机率,就会产生不同的收视效果,任何节目都有一个最适合播出的时段,所以节目编排首先讲究要到位…  相似文献   

15.
收视率对电视台来讲实际上相当于一个GDP的概念。因为电视台不只是生产节目,更重要的是生产节目背后的观众收视。而观众对节目的关注,衍生出媒体的价值和影响力。所以,我们经常讲在电视领域GDP一个是收视率,一个是广告收入,还有一个是影响力、品牌力,收视率起到的就是这  相似文献   

16.
陈飞 《新闻窗》2013,(5):72-72
一、解析收视分析 1.收视分析的内容收视分析是通过收视数据对收视率及其系列指标数据进行一定解释和剖析,以求得收视结论的工作。它简单地说是分析一个基点、两个市场、三个维度、四个层级以及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卢晓云 《视听界》2005,(6):99-101
收视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数据背后有好多的概念。它是节目、观众和时段选择的组合结果。选择意味着差异化,不同的人的选择倾向不同,而同质的节目在不同时段的收视情况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一个节目背后有三个很重要的属性:自身属性、观众属性和时段属性。不同的属性会影响观  相似文献   

18.
题记:我们期待“绿色收视率”,首先就要期待具有垂范作用的高品位精品节目。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为了摆脱收视率低的窘境,有的电视媒体不惜降格以求,迎合低俗,盲目跟风,滑入了唯收视率是举的泥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强调电视媒体要以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要将收视率的增长建立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低俗之风“。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为电视节目重塑精神品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一、节目要体现主流媒体特征要坚持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徐楠在《非黄金时段的黄金价值》一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全天电视收视日趋扁平化,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越来越低,电视媒体开始挖掘诸如傍晚、深夜等“次黄金时段”,以求支撑甚至拉动全天的平均收视,另外,以“市场份额”为主要内容的收视考核标准的实施,也使得非黄金时段的节目收视具备了更大的意义。在电视媒体挖掘了午间“新闻时段”、傍晚“欢聚时段”、22:00后“精英时段”这三个时段作为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下滑的弥补之后,“深夜+凌晨”势必成为各家电视台争夺收视份额的“蓝海”。  相似文献   

20.
收视率与节目品质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是什么导致了受众与专家对节目产生不同评价这种错位?本文从受众心理学出发,依据大量收视数据、满意度评价和电视媒体实践.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收视率与节目品质错位的根源。文章观点新颖,富于开创性,论述充分周密,行文条理畅达,对媒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