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的纸圈     
一张纸总有正反两面。把一张纸条的两端用浆糊粘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普通的纸圈。这个纸圈分正反面或内外圈。如果裁一张狭长的纸条,把其中的一端翻个身,也就是扭转了180度以后,再把两端用浆糊粘起来,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神奇的纸圈了。它就是数学里所研究的著名的莫比乌斯圈。这样的纸圈具有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2.
节外生枝一般来说,一张长方形纸条很容易做成一个纸圈,这个纸圈有上下两条边和正反两个面(见图1)。可当我们把纸条拧转180度,A点和C点、B点和D点分别重合时,做成的纸圈却只有一条边、一个面(见图2)。这就是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副产品。它已被作为“了解并欣赏的有趣的图形”之一写进了新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活动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莫比乌斯圈,学生们会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到…  相似文献   

3.
我们来做两个环:剪两张较长的纸条,在纸条两端相应位置依次标上字母A、B、C、D(图1),将其中一张纸条直接粘合两端(即点A、B重合,点C、D重合),得到一个普通环(图2);将另一张纸条先扭半圈,即扭转180°(图3),再粘合两端(即点A、C重合,点B、D重合),得到一个环(图4),人们把这个环称为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带与普通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妨做些实验.请你用彩色笔沿如图2、图4的纸环边缘涂色,笔不离边缘,结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咦!一次就涂完了莫比乌斯带的所有边缘;而在普通环上,一次只能涂完一条边缘,需两次才能涂完所有边缘.这是怎么回事?原…  相似文献   

4.
节外生枝 一般情况下,一张长方形纸条 很容易做成一个纸圈,这个纸圈会 有上下两条边和正反两个面。 可是,当我们把纸条拧转180 度,A点和C点、B点和D点分别重 合时,做成的纸圈却只有一条边、一 个面。您相信吗?这就是莫比乌斯圈。 "莫比乌斯圈"是德国数学家莫 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  相似文献   

5.
曾做过著名数学家高斯助教的莫比乌斯在1858年与另一位数学家各自独立发现了单侧曲面.其中最闻名的是“莫比乌斯带”.如果想制作这种曲面,只要取一张长方形纸条,把一个短边扭转180°,然后把这边跟对边粘贴起来,就形成一条“莫比乌斯带”了.当用刷子油漆这个图形时.能连续不断地一次就刷遍整个曲面.如果一张没有扭转过的带子一面刷遍了.想刷另一面,就必须把刷子挪动跨过纸张的一条边沿才行.  相似文献   

6.
麦比乌斯圈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Mobius,1790~1868)发现: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如图1所示.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神奇的东西.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edge),如果有一张纸它  相似文献   

7.
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叫“拓扑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几何图形连续改变形状时的一些特征和规律的.其中“麦比乌斯圈”便是拓扑学最有趣的问题之一.何谓麦比乌斯圈呢?说来话长──相信数学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先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的一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全部涂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一般来说,纸条首尾相粘做成的纸圈必定有两个面,势必涂完一个面再重新涂另一个面,这显然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是否能做成只有一个面,一条封闭曲线做边…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神奇的带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神奇的带子”,也就是很多趣味数学读物上提到的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带也叫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副产品。莫比乌斯带已被作为“了解并欣赏的  相似文献   

9.
感受证明     
一、我们需要证明有人说:“周围环境温度越低,人的寿命就越长.”恐怕有不少人不相信.如果能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才会有说服力.看来证明一个结论是必要的.图1也有人说,数学中有些定理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证明.如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图1可以看出,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当∠2无限接近于∠1时,显然两条直线趋向于平行.有时候“明显”的结论并不正确.先做一个实验:取一张带状纸条,把它的一头扭半圈,然后把两头粘在一起使它成一个纸环(这就是“莫比乌斯”带,如图2).现在,如果沿环的中线剪开这条纸带,猜想会…  相似文献   

10.
拓扑学专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迷人的物体.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790~1868)所创造的莫比乌斯带,便是其中之一.莫比乌斯带,它是由一张纸条两端粘接而成,不过,在粘接前扭转了一下.现在,所  相似文献   

11.
德国科学家近日成功合成了稳定的"莫比乌斯"芳香族化合物. 多数物体,如球体、立方体或平面体,都有两个面:里面和外面,或前面和后面.而"莫比乌斯"带是个例外.若把一条纸带的一段扭转180度,再和另一端粘起来,就会得到一条"莫比乌斯"带的模型,它只有一个面两条边.  相似文献   

12.
莫比乌斯环     
《考试》2011,(8):41-41
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上的一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全部抹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这个纸圈应该怎样粘?如果是纸条的首尾相粘做成的纸圈有两个面,势必要涂完一个面再重新涂另一个面,不符合涂抹的要求,能不能做成只有一个面、一条封闭曲线做边界的纸圈儿呢?  相似文献   

13.
材料: 1.旧挂历纸,卡纸若干。 2.白乳胶、剪刀,彩笔、图钉 制作: 1.把旧挂历纸剪裁成若干张纸条。用这些纸条从里往外一圈一圈卷,卷紧卷齐成10公分直径的圆形,然后粘牢,再用乳胶把卷好的圆形粘在做衬底用的卡纸上(图1)。 2.用纸条卷两个椭圆形:用白乳胶把卷好的两个相连着的椭圆形分别粘在衬底用的卡纸上(图2)。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莫比乌斯圈和普通环圈的制作过程与生成机理的比较后发现:莫比乌斯圈不是三维物体;再通过对生成莫比乌斯圈的不同方式的叙述,最终得出莫比乌斯圈不是三维物体的结论;如果能够确定莫比乌斯圈不是三维物体,对正确认识莫比乌斯圈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正在小学教育阶段推进介绍和认识莫比乌斯圈)  相似文献   

15.
材料: 1.旧挂历纸,卡纸若干。 2.白乳胶、剪刀、彩笔、图钉。制作: 1.把旧挂历纸剪裁成若干张纸条。用这些纸条从里往外一圈一圈卷。卷紧卷齐成10公分直径的圆形,然后粘牢,再用乳胶把卷好的圆形粘在做衬底用的卡纸上(图1)。  相似文献   

16.
【教材说明】莫比乌斯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副产品。“莫比乌斯圈”已被作为“了解欣赏的有趣图形”之一写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自己动脑想象,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莫比乌斯带1.教学片断——制作实验,认识莫比乌斯带。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纸条,一只蚂蚁在纸条的正面,在它的反面有一点面包屑。猜一猜,蚂蚁能爬过去吃到面包屑吗?注意,蚂蚁不能爬过纸条的边缘,也不能撕毁长方形纸条。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杭州举办大型数学公开教学活动,华应龙老师应邀上课,他执教的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很多拿到会议材料的教师(当然包括我)都感到诧异:这是一节什么课?莫比乌斯圈是什么?它又神奇在哪儿呢?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同观摩了这节课。以下是几个实录片段。  相似文献   

19.
吴存明 《师道》2009,(6):19-20
曾对多位数学名师的经典课进行过统计,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素材用量普遍比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比如华应龙老师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串起“平移”教学,这些都是堪称经典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奇妙的纸环     
<正> 准备好1 张白纸、剪刀、胶水或胶带、1支铅笔。开始实验用剪刀剪出2.5厘米×25厘米的纸条。两只手捏住纸条的两端。一只手不动,另一只手转180度将纸条扭过来,然后用胶水或胶带把两端整齐地粘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