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清代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乾隆以前,帖派独盛,乾嘉以后,碑派崛起,打破帖学的一统天下,篆隶真草、诸体大备,王铎、傅山、邓石如、何绍基等主流书家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和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具有字形由方趋扁、笔画遒劲圆润、打破了隶楷杂糅、恢复隶书规范、崇尚雄厚丰逸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李唐盛世泱泱大国的时代气象。其艺术特征印证了唐代隶书从"石经旧法"到"明皇新体"的变化,而以此碑为代表的唐隶对后世尤其是清代碑学书法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诗词创作、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而他的书法在书法史上亦是文人字的典型代表.他的诸多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互渗透的,且映射在其书法作品之中,在其代表作之一<赤壁赋>中具体表现为尚意、尊古、重神.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代两部重要的文言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和《子不语》,其形象多出现鬼狐妖魅,其内容多涉及因果报应和科举取士.但二者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这与蒲松龄和袁枚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创作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多理想,后者少热情;前者赞美封建伦理,后者怀疑否定传统;前者多情感渲泄,后者重理智张扬.此乃二书同中有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华夷观念是以华夏文化优越感为基础、以儒家礼法制度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华夏人的这种主观意识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扩展为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了尊礼义文化、贱夷狄风俗、用夏变夷、夷夏之防等观念的"华夷之辨"。宋朝有着它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这种传统的华夷观念表现得更为突出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文化多样,雅俗并举,文人士大夫引领着宋代文化风尚.宋代文人对金石考证逐渐重视,鉴赏之风日甚,清玩之风也随之兴盛,开始出现综合性的鉴赏、考辨类著作,《负暄野录》就是其中的代表.《负暄野录》由南宋陈槱著,是一本记载碑刻、书学、笔墨纸砚的论著.对于本书,宋元明书目中无著录,到清代才出现在藏书家的目录书中,版本较多,以抄本为主.  相似文献   

7.
酒文化:国学与传统艺术之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和音乐之深层关系与酒文化有不解之缘。古时琴棋书画诗酒花并称,书尤其和诗画相类,都是文人雅士借以传情达意的工具。古人常喜酒后作书,使得酒和书法天然相洽。综观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史,音乐和酒有很深的渊源。先秦时期,诗、乐、舞三种艺术形式合为一体,其中有很多内容直接涉及酒,有些创作也离不开酒神精神。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酒文化代表的是中国自我身份的独特认同,同时代表了国人潜在的独立文化认同意识,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民众精神和酒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朱璟 《美育学刊》2021,(4):61-68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研究者们已多有关注与探讨,但对于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艺术对生命的尊养之功,却少有系统的论述。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艺术来养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即“游艺尊生”的价值观。先秦儒道二家在道的本体层面思考艺术与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同根共生,其论说构成了“游艺尊生”的思想渊源。两汉魏晋以后,随着文士们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他们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身心状态的自得自足,类似表述构成了“游艺尊生”的主要话语。及至明代,随着参与养生的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养生需求的增加,高濂完成了把艺术物事融入养生专书的创举,标志着“游艺尊生”思想及内容建构的明确成型。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和韩愈的儒学文化观具有不同的特色。董仲舒需要整合百家之学,而韩愈面对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董仲舒主张尊孔,韩愈提倡尊孟;董仲舒侧重于立道,而韩愈侧重道统的弘传;董仲舒重视天人关系,韩愈关注心性问题;董仲舒对汉代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韩愈与宋代理学亦有内在的思想连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汉、唐儒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深谙小说创作之道,在《红楼梦》中,犯与避辩证关系的艺术体现,使我们看到其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吸收与再创造,显示出丰富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这一对辩证的艺术表现范畴仍值得我们认识和研究,而《红楼梦》将永远成为这类研究中最为经典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书法家的创作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表面上似乎是在展览机制导向的影响下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而实际上,却是当代书法家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在作品当中最直接最具体的显现,这体现出当代书法家在书法审美追求方面表达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自觉与智性,并构成了促进书法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重法界,悟入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世界的研究视角,分析和揭示《相宗络索》唯识思想特征,在于阐释王夫之援佛家思想入儒,尤其是吸收唯识思想为儒家伦理道德之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目的及其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灿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女词人,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声名相似,清代陈廷焯曾说:“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萍”,将其与李清照相提并论,在创作上,徐灿与李清照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持词学观念不同,徐词与李词在诸多方面又有所不同。文章以李清照作为参照,重点就词的内容、风格方面淡淡徐灿词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理论话语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与市民文化的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背景与学理背景为法兰克福学派所提供的特有认知模式、深植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的欧洲古典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他们特有的精英主义思维模式,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形成的文化话语语境。正是在这股合力之下,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呈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16.
从现存4首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可知,两人交游颇为密切,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浩然、李白都是盛唐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是孟浩然复古诗学的总纲领,他标举“风雅”“六义”以革除齐梁的颓靡文风,继承了陈子昂等人关于比兴寄托的思想。在创作上,他强调伫兴而作,追求一种以“清”为突出特点的风格。孟浩然在创作实践上以五言为主,前人称其“大得建安之体”,突出表现为五律一体中“以古运律”的创作特点。无论在复古诗学观念,还是重五言轻七言,以及在五律一体中表现突出的“以古运律”的创作实践,孟浩然和李白都堪称同调。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18.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圆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这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场革命。作为教师要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完成从教学到导学、助学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辅导策略,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