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爱读散文,也常想写散文,因为散文是文化品味很高的文体。记人的散文,与小说不同,大概主要在于没有虚构的余地。《河南日报》举办的碧云天纪实散文征文,既特别标明“纪实”,是要写真人真事无疑了。我是先见了“泥猴张”的作品之后两三年才看到这位艺术家的。最初看他的泥猴,眼前为之一亮,别看是只泥猴,煞是机灵有  相似文献   

2.
有的青年作者来信说,经常在报刊上读到的散文,“多是身边琐事,不是写邻居便是写家庭,读起来很有雷同之感,这是不是作者的视野太窄了一些?像我们学习写作的青年,应该多读哪类散文为好?”我想了想,的确是这样,不少散文是雷同的,不仅仅是题材雷同,就散文中的某些情节与所发抒的感怀也有雷同之处。就我读过的散文中,觉得雷同的有这样一些: 想起了我小时候和三姑一块在田野上追兔子,割羊草,可是现在她忽然是一位有孩子的母亲了……(通过儿时的回忆写自己感叹的散文,比较常见,可说是大同小异); 说起过生日我就忘不了在二姨家那天,玩得好极啦……(也是通过回忆写童年乐趣的散文,也比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散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一个文学形式,读者多,作者也很多,社会上任何人都可以来谈散文。但世界上看似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最复杂的,有没有能力,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将最复杂的事情处理成最简单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建立新的散文观。经常有这种现象,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小说家,但是后来就不写了,也被遗忘了。但是散文界70年代、80年代成名的作家现在还在写。这  相似文献   

4.
老旗:我想,现在的报道更注重实用性和借鉴意义。以前的农村报道大多节奏慢,通讯长篇大论,像写小说,至少是散文,那时候还提倡通讯散文化。当时“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读者有的是时间看,现在不行了,你的题目和开头拿不住人,人家就不读了。所以现在很少有写小人物的大通  相似文献   

5.
写诗歌、散文、小说需要真本事,写新闻同样需要真本事。有人说,“新闻有啥难写的,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就有亲身经历:以前我听广播、看报纸,也曾觉得写新闻容易,也想用自已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心里还想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写那么三  相似文献   

6.
曹世钦老师:您好! 《新闻与写作》上您的散文讲座大多都看了,觉得收获挺大,并由此而产生了向您请教的念头。我从小就喜爱文学,特别喜爱散文,初三开始搞课余文学创作,自己写的散文发表过,也得过挺不错的奖,我写散文爱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喜欢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融于自己的作品,我不喜欢一些托物言志的散文,我以为,散文的天地,应如小说般广阔。散文,首先应服务于社会。中学时写作文,大家叫好,我也满意,都说我会成为挺不错的散文作者。今年考上大学,看了几篇文学评论,看了几本  相似文献   

7.
散文重要     
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文。我们的刊物(除了诗歌专刊)和报纸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散文。我们的书籍,用散文写的不知比用韵文写的要多多少倍。看起来,散文实在重要。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据说“诗有别才”。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且不去管它。诗比散文难写,却是事实。散文之所以比较容易写,是因为它接近我们口中的语言。可以说,散文是加过工的口语。我们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散文,不是韵文。在日常交谈的时候,我们的话语难免层次不大分明,用字未尽妥当,因为随想随说,来不及好好思索,细细推敲,也就是欠加工。那么,我们既会说话,如果再会加工,就会写出较好的散文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化普遍提高,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把口中说的写下来就是好散文。是的,说话和散文原是“一家人”。我听过好几位劳动模范的发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十分感人。我相信,他们若能提高文化,不久一定会成为写散文的好手。我非常爱听我们的中央广播电台每晚的全国各地联播节目,在这个广播节目里,说的都是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正因为是大事,所以必须使人人能够听...  相似文献   

8.
一散文有作家写的散文,有诗人写的散文,有画家写的散文,有科学家写的散文,有学者写的散文。当然,也有新闻记者写的散文。作家的散文,长于述事;诗人的散文,长于抒情;画家的散文,长于描绘;科学家的散文缜密;学者的散文渊博。各行各业的人所写的散文之所长,大体根源于他所从事的专业。  相似文献   

9.
关于雨果散文的写作技巧,我只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结构只看雨果的散文题目,并不产生庞大与辽阔的感觉,然而他却在一个平常的题目之内,写出意境开阔的大文章。《莱菌河》这篇散文并非只写河流,而是在写一条民族的历史的长河,有时写历史,有时写现状,读这篇散文之时,使你仿佛在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却又不是,说不是吧,历史在散文中又有贯串性。散文中写了莱茵河的形成,河畔最早出现的人类,有了人类便为莱菌河两岸带来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商业和宗教,同时也带来了战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那些代表性的人物,等等。这么多的内容,沿着历史顺序,有条不紊地或多或少地都  相似文献   

10.
散文中的人物和对话,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专写人物的散文,有扼要的故事,连贯的情节,紧凑的对话.不专写人物的散文,人物时出时没,有的有一定连贯性,前后呼应,有的则一闪即逝,前文中出现了,后文中不见了,对话也极其简洁. 写人物的散文,在艺术手法上是多种多样的,有故事情节可以写人物,无故事情节也可以写人物.有对话可以写人物,无对话也可以写人物。无论运用哪种艺术手法,都是在着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一、没有情节有对话《落花生》(许地山)只有七百余字,可说是短散文了。全篇有五个人物说话,爹爹、妈妈、姊姊、哥哥和我——作者。爹爹说话出现四次。每个人物的话都非常短,都围绕着花生的好处,话讲完了,全文也结束了.只是爹爹的话通过花生的好  相似文献   

11.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13.
林逋和他的山林隐逸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有两位诗人的名字是同杭州西湖分不开的。一位是苏武,他曾两度在杭州做官,有不少吟咏西湖的佳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因其中的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使得西湖得了个西子湖的美名。另一位是早于苏武的宋初的林道。他是杭州人,隐居于西湖的孤山,终身不仕,以种梅养鹤为伴,人称“西湖处士”。他以一种疏淡的笔致,写了不少描写西湖山水的诗,其中尤以写西湖梅花的最为著名。他的文学成就当然不能和苏城相比,名气也没有苏武那么大,但他的梅花诗在当时和后世都非常有名,影响也不小。林…  相似文献   

14.
有的青年作者读了《谈散文写作》一书之后,来信要我再谈谈写散文的体会,恰好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中国散文百家谭》的同志也来函催促我交一篇写散文的体会,思来虑去,将日常写散文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文章。对于文学艺术我有着多种爱好,我喜爱书法绘画,我也喜爱写诗,我尤其喜爱写散文。我在侧重于写散文之前,曾经侧重于诗歌创作,那是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80年代我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写诗与写散文,我觉得在剪裁素材、创造意境、提炼语言等方面,有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从写诗到写散文,这个转变如水到渠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自如,不象有人所说的是“隔行”。我应  相似文献   

15.
金毅 《新闻实践》2007,(10):13-13
同样是迎接十七大主题,与其他相同题材相比,这组报道呈现出五大亮点。用时尚的话语方式讲述党史。"西湖的A面是柔美的。柳枝蔽日,碧荷连天……然而,80年前的西湖,却是壮烈的、激越的。这是不为年轻人所识的西湖B面。"初看这段文字,还以为是一篇小资散文,其实它是记者所写的《刘庄码头,80年前张秋人纵身一跃》的开头。文章所写的是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张秋人在西湖游湖时被捕的故事。这段党史,用时尚的笔调写来,张秋人的故事,更为感人。事实证明,政治性报道也可以写"软",运用时尚的笔触即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7.
闲读偶记     
《东山魁夷散文选》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画家。他画中那种宁静、和谐、深切、悠远的情调,最使我倾倒,虽然见到的都是印刷品,无缘欣赏原作。绘事之余,他也写散文。他的散文,可算画论散文,也像美学论文,和他的画一样,有宁静、和谐、深切、悠远的美。《东山魁夷散文选》(陈德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文39篇。翻开书,就好似进入一道长长的画廊,作者用那支善于创造视觉形象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他的散文,如看他的画。读他的散文,也更能理解他的画。他的散文,和他的绘画一样,天衣无缝地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融为一体,有对自然界万千气象的生动写真,有对历  相似文献   

18.
最近收到一位青年作者写历史人物故居的散文,两篇散文的思路与布局大体相同,只是所写对象的一生所奋斗的道路不同,所追求的事业不同,所获得的成果也不同。两篇散文中也写了人物当年的一些活动,通过人物的某些侧面,写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照说两千多字一篇散文,文字是不少了,但是掂量其内容,总觉得写得不充分,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爱读散文,尤其爱读《紫藤萝瀑布》这类溢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因为读来可以得色得香得悟。一架盛开的藤萝花,喻之为垂挂的紫色瀑布,这着想就够超拔的了。作者又垂笔勾勒这瀑布的光彩,写它的高悬,写它的流动,写它的闹热,写它的沉淀。偏偏她在写这静物时,又极致赋予它动感,用了拟人的手法。你看,这些花会挑逗,会彼此推着挤着,会笑,会嚷嚷,会忍俊不禁想绽开笑容。如此,展现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图,一幅跃动着青春与生  相似文献   

20.
王新民 《今传媒》2009,(11):40-40
这是一篇迟写的文章. 已丑牛年正月里的一天,去莲湖巷访陈长吟先生,获赠200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美文>,一看封而就觉得面目一新,只见封面上几行栏日黑体字: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自古至今只知道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分,还未听说过长中短篇散文之分.一本不到百页的散文杂志如何刊登长篇散文或中篇散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