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为版画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主题性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迫使版画在创作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拓展了版画的美学内涵,具体表现在:叙事方式上取得了突破,推动了中国主题性版画"宏大叙事"的美学发展;对版画本体边界的拓展,延伸了版画的概念内涵;对数字化的艺术语言进行了深入实践,丰富了版画语言的审...  相似文献   

2.
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和艺术魅力发生在生活中,和民俗生活密切相关。赣西民间美术样式丰富,宜春版画艺术和木板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互相借鉴,共同尊崇赣西传统民间文化因素,传承着宜春民间美术文化。当代经济化的社会文化,影响着各种习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宜春版画艺术也徘徊于传统模式和现代工具化样式的矛盾之中,作为宜春文化的艺术品牌,版画创作应该借鉴赣西民间美术创作特色,推陈出新,使宜春版画焕发新的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与版画艺术的结合,为版画创作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作为信息时代的艺术家和大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电脑文化及其数码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发展自然推动的结果。据此指出当下版画创作教学困境。分析数字技术的优越性,对数字技术在版画创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电脑美术设计创作以电脑为辅助工具,使用数字化的语言和数字资料,为美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电脑美术设计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使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趋向于综合.电脑美术设计创作可以将文字、图像、影像、声响、动画、视讯等各种沟通形式进行结合,使人们在不同的时空下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沟通.电脑美术设计不断在挑战传统美术的表现手法,改变人们的传统审美观.电脑美术设计创作更强调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5.
吴怡 《文教资料》2006,(18):172
本文主要针对儿童版画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了兴趣是孩子进行版画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让孩子“乐画”是儿童版画教学的关键。同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了如何让孩子始终在快乐中进行版画创作的几点建议:一是要启蒙孩子对版画的兴趣;二是要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制作的快乐;三是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是教师要经常进行新的创作探索,了解最新的美术信息,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美术教学的关键组成内容,版画是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断优化木刻版画的创作教学,积极探索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方法,既有助于全面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各项要求,也能够为木刻版画的普及创造良好条件。对此,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从不同角度来加强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版画作为绘画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一直为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睐。因为版画包括了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可以根据喜好和擅长来进行选择。这里选登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少年儿童进行木刻版画学习和实施创作的要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版画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使用各种材料、工具、表现技法和创作模式,进行版画创作,使作品更富有创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美术活动的乐趣、发挥个人才能、培养个性发展、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9.
“古韵熏陶”是我校发展性评价特色项目,主要以古镇西塘传统文化为元素,依托古镇丰富的人文资源,我校红领巾社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出版了红领巾社团校本教材.社团活动拓展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版画社团的成立更给了我施展才华的空间.我从美术教学出发,将版画创作和其他美术形式有机结合,利用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指导学生创作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也为我的美术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
徐红 《考试周刊》2014,(17):186-187
<正>作为我国民族画种之一的版画,是以"版"作为载体进行绘画创作的传统艺术,是融画、刻、剪、贴、印等多种技法于一体的美术教学活动,其表现手法新奇有趣,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备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切实增强少儿版画教学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我努力尝试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迁移运用到自身的版画教学之中,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版画学习搭建生动有利的平台,全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性质和作用作了阐述,就二者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高雅艺术如何争取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动画是我国现代儿童喜爱的视觉艺术形式。动画不仅给儿童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快乐,同时也为学生的芙术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资源,动画与儿童关术的学习、发展发生了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儿童在芙术发展各阶段接受动画的特点、动画在儿童芙术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动画艺术与儿童芙术的教学渠道提供了教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凡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美术作品,能激发人们热爱生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凡疏离以“人”为本的,极度丑化人,狂怪病态,危害人们审美的,是不美的美术,是丑术。不美的美术严重损害了人类知识健康、审美健康,误导了人们的认识。美术美术,不搞真善美,尽搞假恶丑,那还叫什么美术?真善美当立,恶之花当败。时代呼唤表达真理、讲究道德伦理、弘扬时代精神的关术。  相似文献   

15.
民间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艺术具有认识、审美、教育、实用、娱乐等多种功能。对民间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能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Art     
《中学生英语》2008,(7):60-60
What is Art?
Art is a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our place within it. We can see art not only in paintings, but in sculpture (雕塑), buildings and even advertising Traditionally (传统上,照惯例), artists were judged more for their technical skill, but art now has an aesthetic (美学的,审美的)value and / or emotional impact (冲动). Art doesn't have to be beautiful, but we need to relate to the colors and images or feel something when we look at it.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环境设计韵律与学艺术、静态艺术的韵律关系分析,讨论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学艺术和静态艺术的韵律来传达和创造环境艺术设计的韵律。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高超的结构艺术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它开创了科学论文的崭新样式,其结构体系和表达方式具有统筹兼顾的科学安排和整体规划。其思想理论遵循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在结构系统上按"道法术"的不同层面进行安排。为了理顺各篇的基本理则,又根据以意为主、以理定形的原则进行部署,创造了六种基本的结构样式。这些结构形式简洁明快、丰富多彩,形成了均衡对称的整体格局,科学完美地反映了孙子的思维形式和理论内涵。在艺术布局上,孙子通过明确中心、突出重点的点题方式、过渡照应和名言警句的结构占位做到结构严谨、要言不烦。在科学定义、材料展示、节奏韵律和文字体量的把握上也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从而使其思想理论得到高度有序化的表达,成为东方兵学当之无愧的鼻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20.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s bringing a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the place of languag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rt, but may be suppressing some of the liveliness of language in art. Art teaches a specialist vocabulary with benefits beyond the art lesson, but there are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use of words in art which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elsewhere. Art rooms have traditionally promoted a rich variety of language uses, but new pressures could lead to formulaic didactic lessons with too little pupil discussion. One language use in art, from which English teachers could learn, is discussion about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artefacts which pupils make or are shown. English teaching too often treats poems as documentaries, but art can teach pupils to use words for looking and thinking about artefacts in their own terms. A danger here, in art as in English, is that introducing a canon can encourage talking about art in second-hand language which does not connect with pupils’ experiences. Language would drive a model of pedagogy in which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nform the formation of new concepts, then new concepts inform the search for new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n an ascending spiral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which could also be both a pleasure and an education of the feel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