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各类官方信息潮水般涌来。政府信息公开赢得了掌声,但如此海量的信息,普通公民如何迅速、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那份呢?此时,媒体依托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信息深度加工的服务,抢占竞争先机,已刻不容缓。媒体向受众提供政府公开信息产品,有四大优势:首先是有一批编辑记者,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刊记者从财政部网站获悉.6月11日,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以“财综[2008144号文件”下发《关于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取费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时可以收取检索费、复制费和邮寄费.且要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得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十二月热帖     
《网络传播》2014,(1):90-91
2013年,境外记者为报道中国、传递中国信息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各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为及时发布政府信息、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新办举行了50多场新闻发布会、吹风会,为记者采访提供了服务。蓬勃发展的中国已成为一座巨大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4.
10月19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媒体组成的中央新闻单位依法行政采访团来到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重点就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情况进行专题采访,国务院法制局、上海市政府法制办有关负责同志陪同采访。上海市档案局馆刘南山局馆长向记者们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记者们在外滩新馆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资料查阅服务中心现场采访了查阅利用者。  相似文献   

5.
晓方 《新闻前哨》2010,(4):80-81
三月京城,两会隆重召开。这是记者的节日,媒体的盛宴。两会期间.政府和两院工作报告、政府部门新闻发布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传达了海量的新闻信息,足够媒体学习理解吸收消化。  相似文献   

6.
上海档案信息网: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将对政府信息公开实行强制性要求。正在制订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最大限度保障公开政府信息,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在18日举办的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全球信息化步伐加快,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都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政是一门充满技巧的管理公共事务的艺术,一个明智的掌权者会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来拉近自己与人民的距离,以德来治政。在抗击非典的时候,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指数,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信息渠道畅通,政府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老百姓,老百姓会将政府当成“自己人”,依靠政府收集分散的力量筑牢精神的防线。王岐山等北京市领导接受记者提问,实际上就是在竭力减少市长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差距。真诚面对市民的勇气王岐山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心情是沉重而坦诚的,他不加掩饰地说,人们之所以对疫情担心,主要就是“担心他们(…  相似文献   

8.
电视时政新闻以报道宣传党政信息为己任,在政府与民众沟通中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中间人的记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记者出镜,可以提高节目收视效果,增加新闻信息量。那么,电视时政新闻应当如何运用记者出镜,又如何保证记者出镜的质量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11月1日起施行;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随着这些条例和法规的实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实现通过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及时高效公开政府信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目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必须努力创新传播模式,进一步优化各种传播策略。本文试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冗余信息”策略,探讨运用这种策略应该注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45-4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公布灾情与救援信息,的确如境外媒体评价的那样:“此次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1.
郭扬 《东南传播》2016,(1):73-75
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动使用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从百度键入关键词"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所搜索到的全部64页中2011-2013三年间,见诸媒体报道的公民、记者、律师、大学生主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例,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寻新闻记者对条例的使用情况及背后的原因,并对提高新闻记者使用条例的技巧作出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闻窗》2013,(3):1-1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微博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新入口,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是社会关系的新节点,也是人们意愿表达的新平台;更重要的,它是利益联系的新纽带,也是政府、社会和个人施展影响的新空间。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记者究竟应该如何做"记者"?因为,不是每个发出信息的人都能够成为记者。曾经记者被称之为"无冕之王",这是社会对这个行业的厚望。  相似文献   

13.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一直是国内外媒体的焦点,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场场火爆,不少地方政府负责人也在会议期间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新闻发布活动,引来各路媒体记者的青睐。作为一项惯例和制度建设,政府新闻发布在中国的语境下承载了执政能力、信息公开和政治文明等宏大叙事话语,从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的缘起、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近些年来的实践进展中,可以看出转型中国新闻发布理念的变迁与政治文明的渗透和共进。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是新闻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强调新闻自由的国家,颁布了很多提倡新闻自由、保护记者采访权的法律法规,但同时,美国也对其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行为有诸多限制。涉密信息:政府管控趋严,新闻界争议不断涉密信息的传播受媒体法而不是伦理约束,目前在这一层面约束记者的主要法律是1966年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该法案给予了新闻记者较大的信息自由,但在包括国家安全、国内机构资料、国内机构规则等9个方面作出  相似文献   

15.
李莉 《记者摇篮》2009,(12):57-5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先生,在他编写的教材里对记者的职责概括有三:采写新闻报道、反映情况(内参)、做群众工作(通讯员工作)。通过新闻实践,对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传播信息、提供观点、宣传政策之外,将不宜公开报道又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写成内参,上报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党报记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6,(16):77-78
4月底,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政府要积极主动发布政府信息,主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为新闻采访提供便利和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地方政府规章规定了依法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信息发布行政责任的具体情形,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无故拒绝、阻挠记者合法采访,引起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把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具体化,它有利于保障新闻记者报道权,有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杨亦烽 《新闻记者》2000,(11):87-88
确定权威消息来源的依据 消息来源或称新闻来源,一般认为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其主要来源有:记者采访、通讯社通稿、通讯员或公众来稿、政府或政党及社会团体的文稿或宣传品等。其中政府或政党的文稿及宣传品被认为是权威消息来源,某些社会团体发布的信息也被认为是权威消息来源。因为这些消息来源通常是可信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这源于发布信息的机构是权威的。如气象台站是发布气象的权威机构,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而记者采访中得到的部分信息,通讯员或一般公众来稿,往往不具有这种权威性。可见,消息…  相似文献   

18.
人民的知情权与社会稳定--由非典疫情的信息披露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肆虐中国,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基本的交流权利。首先要求的是政府公开发布真实信息,坦率陈词:同时听取他人意见和允许人们自由判断他人言论的正确与否。2月11日在现场直播的广州市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广州市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利益密切相关,是读者关注的内容,是各种新闻媒体新闻竞争的主"战场".目前政府信息大部分公开,时政记者只要关注所负责领域的信息,做到不漏新闻不是难事.但是,难的是要抢出独家新闻,时政新闻跑出亮色、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党报记者在我省软实力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优秀传统,传播时代精神,繁荣先进文化,营造崛起氛围,是现阶段我省软实力建设的主题。党报记者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信息与读者之间的选择者和把关人,为我省软实力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党报记者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满足党委、政府和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在我省软实力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准确定位自己在我省软实力建设进程中的角色,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