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新闻业进步与成熟的尺度,然而,以发行量和收视率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正在形成某种单向度的媒介话语,冲击并消弭新闻学的标准,成为制约新闻职业化的隐形障碍.实际上,新闻业要想成为一门受人尊敬、高度自律和成熟的职业,必须坚持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化的新闻学训练.  相似文献   
2.
纪忠慧  时盛杰 《现代传播》2024,(1):49-61+73
从战略传播的视角剖析国际关系中的楔子战略。从原理上来说,战略传播本质上是利用了国家趋利避害的普遍心理和联盟困境这一认知矛盾,分化者通过传递不同成本的信号,推动形成对象国关于联盟问题的决策认知。从机制上来说,战略传播以多主体协同、精准受众和言行一致为核心要素,以“传播—认知—行为”为基本逻辑发挥效用,并对政治决策的其他因素施加影响,最终塑造决策者认知,推动政策形成。从方法上来说,战略传播体系需要构建“黑白灰”相互协调的宏观格局,以对手联盟内的薄弱环节为目标对象,并综合运用多种文本信息与话语技巧,才能实现“分而治之”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3.
范敬宜先生以古稀之年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任院长,并亲自为学生授课.成为这所年轻学院名师荟萃的一道风景.课堂上的范老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引来不少慕名而来的旁听者.在我的听课笔记中,有3次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范敬宜院长的授课内容,恰好,这3次笔记不仅是管窥范老新闻教育思想的重要视角,而且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永远不会过时.现摘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作为对范老的缅怀.  相似文献   
4.
“新闻立台”是中国电视走向世界的起点,核心在于持之以恒地按新闻规律办事.鉴于中国电视自觉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传统与经验均不够充分,本文提出“去功利化”的新闻理念:无论是媒介机构自身还是社会与国家,都应对新闻规律存有敬畏之心;一旦将“新闻立台”的立论基础与逻辑关系本末倒置,其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为此,应提倡对新闻媒体的宽容态度与新闻煤体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者构成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解决之道一靠思想解放,二应回归新闻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一直是国内外媒体的焦点,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场场火爆,不少地方政府负责人也在会议期间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新闻发布活动,引来各路媒体记者的青睐。作为一项惯例和制度建设,政府新闻发布在中国的语境下承载了执政能力、信息公开和政治文明等宏大叙事话语,从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的缘起、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近些年来的实践进展中,可以看出转型中国新闻发布理念的变迁与政治文明的渗透和共进。  相似文献   
6.
2007年9月3月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65岁寿辰,作为刘先生的亲炙弟子,我们三十几人相约9月9日在清华园为他祝寿.特此著文,和同门好友共勉,并求教于各位新闻界专家.刘先生的新闻学术取向对于新闻研究的影响,正在显露出特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舆论管理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管理在美国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美国学者对舆论管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美国民众打消对政府控制舆论的疑虑.而且造成了媒体服务于权力的潜规则被外界误认为是一种舆论自由。  相似文献   
8.
舆论作为一种意见形态,一旦与“管理”发生联系,其内涵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当舆论管理主体上升为国家权力机构,这种管理应被理解为规则管理。在一般情况下,它不直接干预意见本身,除非这种意见非法,而是对意见的表达规则实施行政管理,以便造成舆论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9.
媒体改文风的意义不只在于让公众易于接受,其深远的历史使命还在于推动转型中国开辟出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文风成为问题”暴露出诸多社会症侯,从反面印证了我们的社会还缺少“讲实话、讲真话”的氛围和条件;杜绝“假长空”有赖于拓展公共讨论的制度空间,建构良善的公共生活.改文风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政改及社会转型的协同推进,其渐进性与长期性已被历史经验所反复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耐心和耐力成为中国媒体改文风的又一检验尺度,绝不能以短时间内的声势大小论英雄.  相似文献   
10.
纪忠慧 《新闻记者》2012,(10):47-52
"传媒假事件"是按照事先策划的"脚本"而搬演的"预制"事件,带有"表演"的成分,它不仅混淆了现实与真实的界限,而且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分,媒体、记者和社会公众都要保持警惕。"传媒假事件"由原初的隐性宣传或公关的需要,逐步演变为赚取注意力的卖点和迎合市场的策略,服务于媒体急功近利的职业诉求。这种演变,折射出社会转型期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以及传媒业的某种动适应,其背后的诚意缺失、文化逻辑和浮躁心态,既是这种深刻变化的反映,又加剧了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