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海波 《当代传播》2001,1(6):64-6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权力开始转型,公、私两大要素发生分离,公共领域这一崭新的舆论空间带来了新的舆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舆论提出了公共性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大众传媒成为主要的舆论手段,基于上述变化,本认为,我国当代社会舆论已具备公共舆论特征,并将导致舆论学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3.
柳莺 《新闻世界》2014,(9):99-100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长,加上意见领袖的空前活跃,给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带来了不确定性。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意见领袖通过意见影响他人的判断,改变他人的想法,这种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对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的倾向化表达的研究,探索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如何为危机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舆论学的研究中是否该关注心理问题,对此学者们并不质疑。但是,怎样去研究舆论中的心理问题呢?当我们看到舆论中积极表现的意见和态度,尤其是这些意见和态度以非常强烈的气息将公众卷入其中时,是什么在支持着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邓海荣 《新闻界》2014,(2):25-28,32
关于新闻舆论的内涵与特征,众多学者参与了讨论与论述,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定论。本文从新闻舆论的构成要素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了新闻舆论区别于社会舆论的属性,并据此对新闻舆论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同时,还根据新闻舆论的新内涵,概括出了新闻舆论是集体意见、媒介意见和权威意见等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基本特性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关系密切,可谓同根而生。但是,在它们自身特性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探讨和厘清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各自的特点,也有助于“媒体人”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提高新闻舆论的水平和品位。依笔看来,这两种舆论形态在自身特性方面的差异突出体现在它们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上。概言之,公众舆论是自发的意见表达方式,新闻舆论则是自为的意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因本篇讨论的主角为记者,所以这里的舆论因新闻媒介的介入而特指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此就记者作专门讨论)模拟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及体现的一致性意见。可见,记者在新闻舆论中是以公众代表的身份表达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因此在记者与公众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然而公众只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意义指向,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我确立的,而是由记者以模拟的方式确立起来的。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新闻作品里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一人或一群体)意见的完全表述或意见的总和,而是经记者选择、甚至加入…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的媒介规定性,使其在舆论形态的表现上,多表现为网络话语表达的集合。而网络话语在话语表达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带有的明显的媒介性和社会性又使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这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微观的视角中具备一般社会舆论所具备的主要要素,同时也可在宏观视角被看作是网络舆论本体的主要表现方式和社会舆论与个体意见中起到新的缓冲作用的制约机制。网络舆论作为特殊的舆论形态,其舆论要素也表现出了本体、客体、影响范围和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意见表达场所,为舆论的精确测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设想了舆论的三维矢量形态,并由此出发进行了舆论精确测量的尝试,以舆论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社区内舆论的精确发展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舆论的瞬发型和累积型等不同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权变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的理论,具有以变求实、情境匹配、开放创新等特点。权变理论与舆情管理具有相通性,权变理论运用于舆情管理领域也已开始受到学界关注。为深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围绕权变理论与舆情管理的结合与互动,以有利于实现权变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舆情管理中得以运用为目标,本文试拟出舆情——权变管理的描述性模型并进行解释。为有效实施舆情权变管理,应坚持以变求实、强化系统管理、提升舆情情境变量与舆情管理决策的匹配度、不断创新舆情权变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3.
舆论一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盛行以来,曾经导致全社会的言论禁锢。直到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关于舆论一律与不一律的注解仍然时常激起纷争。理解毛泽东提出的舆论一律与不一律必须从其起源、转变入手,理清其历史脉络,在当时的语境中分析、把握舆论一律的可行性以及不一律最终走向。并为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情境下,及时有效地回应舆论关切成为舆情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该领域研究开展与实践指导。[研究设计/方法]采集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的科学文献,从信息分析过程角度出发,分为舆情观点识别、舆情观点组织和舆情观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发现]随着知识图谱等技术优化与应用的不断推进,舆情观点研究可从识别细粒化、组织结构化、分析系统化等方面加以深化,在构建层次化舆情观点信息组织架构及图谱原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舆情观点多维演化分析框架与应用范式。[创新/价值]从信息分析过程的角度对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为突发事件情境下舆情观点与知识图谱的深入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的监察与分析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讯时代,掌握媒体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该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媒体舆情掌控的需求,并结合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媒体舆情信息服务的具体实践,探讨图书馆如何构建面向地方政府开展媒体舆情监察与分析信息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political journalists’ definitions of public opinion and how these definitions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news stories. After considering prior conceptualizations of public opinion, a scale of two distinct definitions of public opinion was created, consisting of the optimist’s and the pessimist’s definitions. Using a survey of political journal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public opinion definition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he use of particular sources in political news stories. Importantly, the two definitions had opposite influences on the use of opinion polls, shedding light on the discrepancy in use and perception of poll results in political news.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的发达,在自上而下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中,引入了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成为现行公共管理机制的一种补充。进入2009年,微博客成为最新锐的舆论载体,但新闻跟帖的功能有所弱化。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继续虎虎生威,政府网络发言人进入网络社区,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也在继续拓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强调,包含等级制和驭民术思想的中文传统语境下的舆人之论,与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人倡导的立宪民主思想下的舆论概念,有着根本差异。文章简要回顾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诸多思想家对舆论概念的颠覆与再颠覆过程,以阐明舆论研究有着很长的政治思辨传统。文章其次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舆论本质的五种基本看法及其研究取向,并最后以实例证明,实证研究应成为现代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