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霍仟  王亦高 《新闻界》2013,(9):79-80
<正>"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是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的一对概念,在我国新闻界流行多年。毛泽东认为,在人民内部,允许舆论不一律;而对反革命分子,则要实行舆论一律,不许反革命分子发表反革命意见。  相似文献   

2.
舆论辩论是思想达到真理的必经之途,但很多辩论都可能导致舆论攻击和舆论一律,使不同意见遭到压制。辩论不仅引发人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而且可以避免某种见解垄断观点市场,钳制舆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抵制强制的舆论一律,成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民意同化的舆论一律时时都在形成,构筑了坚如磐石的舆论方针。  相似文献   

3.
王菲  马磊 《东南传播》2011,(12):51-52
微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的融合性媒体,它蕴涵了巨大的能量与可能性。新闻信息的多元、多媒体化的标志性特征与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日益成为舆论滋生的平台和舆论意见的集散地。多元的新闻信息、众多的参与者、自由表达的可能似乎预示着微博成为意见交锋的自由市场,兼具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特征,但是,纵观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的走向与数量,其更多的呈现出一种“舆论一律”的状态。本文旨在揭示微博舆论所呈现的错误逻辑与其非“公共领域”的具体表征以期对如何建构理性的舆论做出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刚门”与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互联网上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由于网络媒体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舆论和传统的社会舆论不一样,其形成模式和存在形态都出现新的内容,从这种层面上说,舆论的形成在网络中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不可控。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2010年10月的"李刚门"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及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把握网络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作为新闻事业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新闻宣传的效果与人心向背,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新时期、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更要讲求新方式、新办法。本文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从比较引导、疏散引导与舆论领袖引导等方面探讨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随超 《兰台世界》2016,(6):137-139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诗与绘画的发展朝着写心、抒情的方向行进,在其融合的过程中,许多相通的规律和特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本文拟从世人重视诗画的本意、诗画本一律的具体体现两个方面浅述诗画本一律,并着重从意在笔先、想象、意境、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等角度进一步分析诗画本一律。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著作中",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舆论是一种很复杂的信息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毛泽东没有对舆论本身下过定义,但从他运用这个概念看,舆论是分散的、自然状态的意见。因而他在谈到"舆论不一律"时这样写道":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和宣传无神论(即唯物论)的自由。……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动和深化,民主与民生已成为我国每一个公民所日益关注的问题。报刊、电台、电视台等舆论阵地和传播媒介,能否反映民声、民生,能否具体地去揭露和批判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能否利用特有的舆论力量为公众伸张正义,已成为人们观察民主开放程度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吴柳林 《今传媒》2011,19(1):143-144
大跃进时期,新闻媒介并没有通过构建"主流舆论场"来发挥自身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当时在"舆论一律"观念的影响下,新闻媒体大量刊登高指标、放卫星,批评不相信高指标的人是"右倾保守",在媒体的报道氛围中,所构建的舆论场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0.
杨艺 《东南传播》2012,(7):45-47
公众舆论对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其责任要求其实施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媒介作为舆论与司法的桥梁,很容易引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独立。"舆论审判"对司法独立有很大危害,它源于舆论与司法之间的相互矛盾,最大的冲突表现为情超越法。实际上,二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存在根本矛盾。笔者相信从法律制定、司法审判、媒介自律三方面入手有望解决"舆论审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加强司法开放,通过媒介加强法律对民意的逆向引导;以法承情,制定出完善的体现民意的《新闻法》;加强媒介自律,提升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2.
舆论作为一种意见形态,一旦与“管理”发生联系,其内涵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当舆论管理主体上升为国家权力机构,这种管理应被理解为规则管理。在一般情况下,它不直接干预意见本身,除非这种意见非法,而是对意见的表达规则实施行政管理,以便造成舆论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的监察与分析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讯时代,掌握媒体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该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媒体舆情掌控的需求,并结合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媒体舆情信息服务的具体实践,探讨图书馆如何构建面向地方政府开展媒体舆情监察与分析信息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的发达,在自上而下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中,引入了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成为现行公共管理机制的一种补充。进入2009年,微博客成为最新锐的舆论载体,但新闻跟帖的功能有所弱化。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继续虎虎生威,政府网络发言人进入网络社区,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也在继续拓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意见表达场所,为舆论的精确测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设想了舆论的三维矢量形态,并由此出发进行了舆论精确测量的尝试,以舆论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社区内舆论的精确发展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舆论的瞬发型和累积型等不同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情境下,及时有效地回应舆论关切成为舆情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该领域研究开展与实践指导。[研究设计/方法]采集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的科学文献,从信息分析过程角度出发,分为舆情观点识别、舆情观点组织和舆情观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发现]随着知识图谱等技术优化与应用的不断推进,舆情观点研究可从识别细粒化、组织结构化、分析系统化等方面加以深化,在构建层次化舆情观点信息组织架构及图谱原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舆情观点多维演化分析框架与应用范式。[创新/价值]从信息分析过程的角度对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为突发事件情境下舆情观点与知识图谱的深入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political journalists’ definitions of public opinion and how these definitions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news stories. After considering prior conceptualizations of public opinion, a scale of two distinct definitions of public opinion was created, consisting of the optimist’s and the pessimist’s definitions. Using a survey of political journal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public opinion definition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he use of particular sources in political news stories. Importantly, the two definitions had opposite influences on the use of opinion polls, shedding light on the discrepancy in use and perception of poll results in political news.  相似文献   

20.
权变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的理论,具有以变求实、情境匹配、开放创新等特点。权变理论与舆情管理具有相通性,权变理论运用于舆情管理领域也已开始受到学界关注。为深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围绕权变理论与舆情管理的结合与互动,以有利于实现权变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舆情管理中得以运用为目标,本文试拟出舆情——权变管理的描述性模型并进行解释。为有效实施舆情权变管理,应坚持以变求实、强化系统管理、提升舆情情境变量与舆情管理决策的匹配度、不断创新舆情权变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