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评价与期待存在的问题,需要以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人本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走向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更新大学生的媒介观念、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科学的内容体系,开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3.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社会行动者网络”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在阐述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着力点——"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指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模式构建、构建力量与特点,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把人变成丧失辨别能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著名报人邹韬奋批判性地解读媒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媒介等史料的搜集、整理,试图回归历史,寻找那个时代中一些非自觉状态①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希望能为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定比分析法对中国共产党非自觉状态的媒介素养教育加以考察,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等的限制,中国共产党的非自觉状态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当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质内涵相比存在许多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其中最大的启发在于:中国当今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借鉴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的国情,形成中国本土化的、独具特色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media literacy eduacation"、"media eduacation"和"information literacy eduacation"这三个概念的中文名称基础上,界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教育"两个概念的分化与"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之间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顺应媒体融合的业内推进,国内各高校纷纷尝试引进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倡导媒介融合型教育改革.“媒体融合型”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要突破那种按各媒体种类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既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更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让学生具备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本文比较中西新闻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办学机制的现实差异,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同,提倡高校应基于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现实环境,针对地方媒体所需人才情况,制定更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文素养、伦理素养和媒介素养一体化的“媒介融合型”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全社会应努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宁  孙娟 《编辑之友》2005,(5):66-67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在我国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强调检索技能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出的"媒介信息素养"(简称MIL)概念,首次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融合形成复合型概念,对目前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指导性意义,明确提出和媒介素养融合的思路和策略,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突破学科的局限性,探索新的跨学科结合点,实现创新和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有关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比较研究的成果,结合国内外的媒介信息素养理论和实践,尝试提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融合的途径。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应融合媒介素养教育,实行参与式教学,革新在线课程,建立学科之间融合交流的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挥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实现从技能型向素养型教育的转化。[结果/结论]信息素养教育需要避免单纯的技术至上的取向,将技能学习和媒介信息解读能力结合培养;与媒介素养结合是趋势所向,媒介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信息素养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的在于培养媒介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其具有媒介分析、媒介批判、使用媒介并通过媒介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等能力。目前,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多元化技术特征在赋予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以鲜明时代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媒介交往的具体行为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媒介认知度不高、媒介行为及目的的"偏向性"、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等。为此我们亟须通过多种策略与途径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与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及时系统地开设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课程;积极建立基于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新媒体心理素养教育;建立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为共同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统似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至于构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难以获得研究者所期待的显著效果。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充分享有"传播权利"入手,通过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提出道德伦理与传播权利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让许多民众面临信息侵权、解码偏向、媒介依赖等诸多痹症.因此发展新媒介教育,提升民众素养,需要跨越传统媒介时代的“抵制”与“免疫”阶段,践行“超越保护主义”理念,更新媒介教育方法,建立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体系,发展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斌 《当代传播》2006,(3):70-72
西方一些国家首先于上个世纪提出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关注和启动阶段。本文在梳理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情况、对照国外媒介教育模式与成功必备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相关教育的前景进行评析,探讨媒介教育的建构理念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媒介教育模式,指出媒介教育应该注意本土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昊 《新闻界》2012,(22):67-72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无论是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还是媒介参与媒介素养实践层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从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入手,以具体的媒介参与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为案例,归纳梳理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不同体制下的媒介素养实践行为的内容与特点,并从中提炼实践对媒介素养理论的建构意义及对我国广播电视机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定义和发展历史,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并以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为例,提出在网络时代,中国应该如何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媒介教育实践在近2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加拿大国家特色的基本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设置了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推广结构,这为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融合和三网合一的推进,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接受模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图情领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大众传播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渐有结合的趋势。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通过图书馆利用通识课程推广媒介认识,改进传统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利用Web2.0工具开展网络实践等方式整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培养起一种借助信息工具制造信息和使用媒介来传播信息,并能够对一切媒介所产生和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