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吗郭剑林,苏全有吴佩孚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一种“铁案性”观点:即吴佩孚是“英美代理人”,从而将其全盘否定。我们对此难以苟同,特提出商榷意见。吴佩孚受到英美的瞩目,是1920年吴氏从湖南衡阳前线撤防北归及其一系...  相似文献   

2.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为了实现其“以华制华“的阴谋,日寇企图找到既有声望又有一定势力的头面人物来充当日本在华的总傀儡,并对吴佩孚进行了多方拉拢和利诱,吴佩孚对此则始终坚持原则,拒当汉奸傀儡.吴佩孚作为旧军人的最后一个典型,在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品质和气节是值得称赞的.  相似文献   

3.
本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4.
1923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许多人都给老吴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唯独冯玉祥送了他一坛子清水,并美其名曰“宫廷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圣水”。吴佩孚很无语,有人问:“冯将军,您这水是从哪里弄来的?”冯玉祥说:“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吴佩孚说:“那么老远运来,真辛苦你的手下了。”这时,老冯的部下冒失地说:“不辛苦,就从我们营地的大瓮里舀的。”
  1928年7月2日,冯玉祥被美国的《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开场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足有六英尺高。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皮肤古铜色、很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相似文献   

5.
吴佩孚作为一个军阀派系领袖,在1920年代前期,他的政治表现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和时段性。在直系和吴佩孚崛起阶段,展示出了派系政治领袖的良好素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鲜明的政治主张、良好的政治品格以及较强的领导才能,使他一度成为历史的聚焦。及至直系执政后,他逐渐暴露出缺乏坚定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立场,不擅长政治策略等缺陷。这种前后差异,究其因,是由于其核心政治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在直系由在野到执政地位确立后,对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以凝聚共识,以及他自身的军人定位与时代所赋予的派系领袖地位不相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吴佩孚其人,以高自标榜而著名,不论是他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总是骄矜高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吴佩孚高自标榜的口号是他的“三不”,其具体内容是:“不爱财,不纳妾,不入租界。”但中间有所变故,原来吴佩孚与原配李夫人两情甚笃,但始终未育,依当时的观念“不聿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吴太夫人的一手安排下,吴佩孚又娶张氏力侧室。因而以后的“三不”便成了“不爱财,不怕死,不入租界”。后来他把这一思想溶入  相似文献   

7.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为实现其“武力统一”中国和抵御外侮、收回国土的梦想,在洛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扩军练兵活动。洛阳练兵集中体现了吴佩孚的军事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练兵的目的却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在中国东部地区占据大片土地,为了实现以华制华的目标,在沦陷区先后扶植了多个傀儡政权。为了整合这些傀儡政权,日本方面实施了"南唐北吴"计划,妄图拉拢唐绍仪、吴佩孚出面建立伪政权。由于唐绍仪被刺,日本方面就将此计划调整为"南汪北吴"计划,妄图由汪精卫主政、吴佩孚主军,主导"和平运动",建立统一的伪政府。日本方面组织多种力量向吴佩孚轮番"劝进",都被吴佩孚婉言谢绝。汪精卫从南京来到北平,亲自出马,希望说服吴佩孚,但是吴佩孚以各种理由拒绝与其会面。学界对于"吴佩孚工作"中的吴汪交涉的过程研究较少,本文从双方往来函电入手,试图论述吴佩孚与汪精卫交涉的主要过程,并对吴佩孚的民族立场做一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9.
沈乐亭 《职教论坛》2002,(13):54-56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职业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1996年办学以来,由一所百余人的职业培训学校发展为在校生3500多人的民办院校。几年来学校为青岛大中企业输送了2000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以其在校养成的严明的组织纪律、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胜任岗位的能力赢得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1998年学校被评为“青岛市社会力量办学规范化学校”,1999-2001年连续获得“青岛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称号。我们主要就是在有业和乐业上做文章。一、明确目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直皖战争后,吴佩孚虽远避豫西,但却又让北京政府不得不仰其鼻息,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这当然就引起了处心积虑操纵中国的苏联人的注意,中国共产党人曾奉“远方”(中共对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隐秘代称)之命与吴佩孚联络——李大钊就曾充任过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国民革命的发展”一节中 ,有这样一段叙述 :“由于国共两党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即先集中北上 ,扫除吴佩孚的势力 ;再挥戈东进 ,围歼孙传芳的兵力。”由此可见 ,北伐战争的胜利 ,是以摧毁旧的军阀体系为基础的。但对于三大军阀的结局 ,除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众所周知外 ,吴佩孚、孙传芳之死 ,恐怕多数学生难以知晓。其实 ,他们俩人并非在战争中被击毙的。在北伐之后 ,吴佩孚深感杀人如麻、罪孽深重 ,曾一度埋名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对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表示的认可。处于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时期的北洋军阀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诉求,带有由追求传统型的“天命”观向探索现代法理型民主政治转变的特点。这在北洋军阀的代表吴佩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政党纷争,乱世之秋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军阀,其中不乏草莽、军人武夫,而唯独吴佩孚被冠以"儒帅""儒将""草莽间的儒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儒家文化作为其精神主轴贯穿始终。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彰显了儒家文化蕴涵的强劲的社会关怀。儒家文化在吴佩孚身上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尤其是誓死不屈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成为其一生最耀眼的亮点。然而,吴佩孚过于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规范和儒家学说的范畴,致使其未能与时同步。  相似文献   

14.
清末废科举,行“新政”,逐渐兴起尚武之风,中国每年派往日本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军事,而川籍学生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回国后以习武为进身之阶,掌握了军权的川籍军人在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下,遂演成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民初的“尚武”之风对川阀混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废科举,行“新政”。逐渐兴起尚武之风,中国每年派往日本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军事。而川籍学生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回国后以习武为进身之阶.掌握了军权的川籍军人在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下。遂演成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16.
成功教学是由真理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三种因素共同铸就的。高校“两课”教学的复杂性就在于要求三者之间高层次的结合。目前,“两课”教师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程度很不均衡。尤其是对教学各个环节所内在蕴涵和必然应有的美学力量未能充分挖掘和运用,致使“重负”之下的“两课”失去美感和灵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两课”自身包含着美,“两课”教学应该追求美。借助美感力量,“两课”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教育强省是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川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论证了教育强省的理论依据和四川提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背景;指出“教育强省”的内涵是包括教育自身要强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力量强的整体概念;最后根据中央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四川实际提出并论述了界定教育强省的七条基本要求,以期推动四川“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69页介绍北伐战争说:“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这里提到的北伐是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进行的多次北伐中取得成功的一次.  相似文献   

19.
范仁忠 《中国科教博览》2004,(9):103-106,112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政治暴政”、“经济暴政”思想的现象、根源以及消灭“经济暴政”、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的思想分析,揭示了经济暴政问题对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概括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评价历史人物的晚节 ,尤应顾及其晚期思想和表现。从吴佩孚 1 931年甘肃之行的言行看 ,既有军阀不甘寂寞 ,谋图东山再起的一面 ,又有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形势影响 ,倾向抗日爱国的一面。吴佩孚最后没有当汉奸 ,有其前因。在涉及回、汉矛盾的统治阶级权力之争——雷马事变的解决中 ,吴充当“调人”,起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