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文字学”批评思想,构成了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用“解构”作为批评的策略,去分析各种文学经典文本。在“延异”、“踪迹”和“补充”维度上,德里达构建了他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希利斯·米勒作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理论以具体的文学文本批评方式呈现出来,文学批评著述颇丰,且有很多在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出的“文学终结论”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以希利斯·米勒文学批评中的“重复”概念为其解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希利斯·米勒的以《小说与重复》为代表的文本进行分析和阐述,将米勒对于“重复”的几个论述的关键点进行梳理,来把握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和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毫无疑问,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批批评家簇拥在解构主义这面大旗之下,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成为批评家的热门话题,“边缘”、“解构”、“延异”、“逻各斯中心”、“差异”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时尚语码,文学批评家——更多是年轻人——对解构主义显示出空前的热情。显然,关于解构主义的这种热闹不能用“一时冲动”进行解释,那么,中国批评家对解构主义的青睐是否有一种尚未公开的背后密码?解构思想在中国大陆是否有一种本土语境?对解构思想和中国批评家的解构操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洞见”和解开这个隐秘的密码。  相似文献   

5.
张隆溪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那本书中,认为解构主义不容易讲清楚,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不清楚,或者说它“强调的恰好是不可能有什么清清楚楚”。此说一出,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上就仿佛笼罩上层层魔瘴妖雾,令人望而怯步。即便后来国内偶有人谈及,也都离不开“晦奥艰深”、“文风艰涩”、“繁琐枯燥”等字眼。有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解构文本对不惯此道的一般读者,几乎无异于天书。”看来,解构主义确实是书难读、理难明,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美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诺维兹就认为:“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实质是非常困难的,要想阐明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的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第一层次是一种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解构主义已为大家熟悉和应用,而建构主义尚有待于认识、理解、接受和运用。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第二层次是一种批评的理念和智慧,这种理念和智慧施之于文学批评园地则能通观文学批评活动,从建构什么和解构什么的角度来考察和促进各个批评流派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施之于社会和人生,则能帮助我们明智地去面对世界和度过人生。建构和解构性质的文学批评活动古已有之,只是多处于散布和无组织状态,而在现当代则发展成为有相当理论体系和活动规模的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但当今社会生活丰富,文艺创作繁荣,而文学批评却相对滞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把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既视为理念和智慧、又当作理论和方法来振兴文学批评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益的,值得我们大家认真看待并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无疑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体现了他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文本间性以及文学文本的意义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关系密切,其批判性和开放性为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阅读的、修辞学的、边缘研究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批评实质是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误读"。新历史主义以文本论对抗真实论、以修辞论反对模仿说、以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以新历史代替旧历史,都有解构主义修辞性误读理论的痕迹。同时,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中的"他者"观念对后殖民主义文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后,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快速衍变成为炙手可热的解构主义流派,但在被广泛应用在文本分析的同时,解构也因被过度挪用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独特性和吊诡性。只有回顾并细致分析德里达自身的文学批评实践,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在解构范式下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即文学不具有文学性本质,而是一种淹没建制的建制。这一文学观体现在文学所蕴含的诸多相互矛盾的特性中:文学与"法"之间的相互僭越与束缚;文学文本的民主性与秘密性,独特性与重复性;以及读者对文本的签名与反签名。然而,文学所具有的悖论属性非但没使文学陷入绝境,反而拓宽了文学的疆界,拉大了文学的张力,给予文学以希望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解构主义经由国内文学、哲学以及艺术领域研究逐步进入语文教育视野。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著名学派,教育界对解构主义的理解始终不够深入,简单地将解构主义视为对文本阅读活动的开放,而事实上“解构”是一种解读与创构的思维形式,它是理性的不是理论的,是思辨的不是机械的,解构主义阅读具备语言、时空、功能、价值等多维度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历久弥新,德里达以来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实践,给这一关系再添新意,不仅仅是哈特曼鲜明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观点出世,更表明了一个新颖的批评现象,即解构主义的批评文本呈现出与以往的批评不一样的特征,它不再满足于阐释、评论和屈居于文学文本,它在积极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文本生成。这种创造性的批评文本既作为批评的理论生成,也作为文学的文本生产。  相似文献   

12.
自八十年代初期始,“新历史主义批评”这一文学研究方法就开始流行于文学研究领域.它的倡导者不赞成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并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脱身于“新批评”和即之而后的“解构主义”的一种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者在分析作品时不是割裂历史背景,而是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兼顾以后的文学阐释与评价.这并非是倒退到早期的文学研究.早期的文学研究与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和实践大不相同.前者运用的是政治标准和知识标准来评价作品,并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来评论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下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在文学中有了她们自己的想法扣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于许多女性去努力构建女性文学,由此出现了“身体写作”。它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以争夺话语权力。但它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反而又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这一现状需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认真地思考。  相似文献   

14.
马莹 《文教资料》2005,(36):88-89
解构式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阅读;是一种与虚无主义划清界限的、开放式的阅读;是具有包容性、完整性和方向性的双重阅读。对解构主义阅读观的分析;对解构批评的重新思考; 对“解构式阅读”的教学设计,都进一步证实了解构主义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具有其有效性与可行性。解构式阅读为大学英语阅读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传播,首先表现在翻译西方理论家评价“解构主义”的著作.以及德里达本人的原著;其次,中国学者在这些译著的理解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本土语境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重新作了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以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视角观照韩东的小说《爱与生》,发现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初具作者解构思想的雏形。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小说中爱情与金钱、爱情与性、此岸与彼岸这三对主要的二元对立有着不稳定性,以此为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法,从而证明作者对爱情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批评对解构批评家保罗·德·曼的修辞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批评关于文学语言本体地位及其含混性的研究、文本"细读法"的理论和实践,构成德·曼修辞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然而,德·曼否定新批评所主张的文学语言的交流作用,尤其反对"有机整体"的文本观,强调语言修辞性所带来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主张依据读者阅读过程中文本文字间游戏式的互动来阐释意义,打破了新批评对整体化的追求,形成独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转向是从早期“文本批评”到后期兴起的“文化批评”。而在这一嬗变与突破中不可忽视的是解构主义理论所起到的继承与开拓作用。其强烈的否定与批判色彩,继承了解构思路,使具有多元性、跨学科视野的“文化批评”最终成为了主流和强势话语。这一转向不仅是文学史发展的自身规律的体现,而且是文本、文化、社会背景发生重大转折后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这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运用“延异”和“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