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蓝生 《中国语文》2012,(4):291-308,383
本文所谓连—介词是指能够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汉语的连—介词至少有四个来源:(1)伴随义动词"和、跟、同"等;(2)使役义动词"唤、教";(3)给予义动词"与、给";(4)同位结构"我两个"中的数量词"两个"。文中描述了这四类连—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路径,归纳了它们语法化的三种类型;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解释;结合论题,对语法化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一些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昆明方言"挨"有动词、与事介词、处置式、被动标记和连词五大类用法,其下分别下辖12个小类用法,包括:动词"挨"的"接触义""承受义""磨蹭义";与事介词"挨"的"受益""指涉"和"相与"三个关系子系统等等。我们对比"挨"各个用法的语义功能和出现的句法环境与条件,分析"挨"的两条语法化路径以及演变源头动词"挨"在语义虚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挨"在虚化过程中的语音渐变规律和音变逆转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先秦诸子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代表了当时的语言。介词"於"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介词"於"要与其引进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在句中发挥其语法作用。本文试图从"於"与其所引介的词语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几方面,对介词"於"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5.
林道新 《考试周刊》2008,(2):158-159
"据"类介词在实际语言的交际中,虽不是一个很常用的格式,但在书面语言(说明文、文学作品、法律文书和商贸文件)中却是常用的格式.因此准确地将汉语中的"据"类结构翻译成英文,正确理解"据"结构中表主观、客观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据"类介词结构语法意义及其英文常见的翻译做了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7.
时间介词是汉语介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对时间介词的细分,将《大唐新语》中的时间介词归纳为"起始点、正当、终到点、时点、临近点、时机和经过"这7类。从语法位置、语法意义以及使用频率这3个角度对这7类时间介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大唐新语》所处的近代汉语时期时间介词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8.
"囥"本义为"藏(物)",北部吴语中还有"存放"义,南部吴语中则另有"置放""存在"等义,温州方言中还可用作动后处所介词。苍南吴语中,"囥"还可与"犼那儿"组合作持续体标记。据"囥"的共时地域分布可推测,其语义演变和语法化路径为"藏(物)存放置放存在处所介词时间介词"。由"藏(物)"到"存在"的演变,是其语义特征要素逐渐脱落,而语义泛化的过程。这种微观层面的语义参数的量变最终导致其宏观层面的句法地位的改变。"囥"语法化的机制为双动词结构的重新分析,其直接诱因是语义羡余。"囥"的语法化过程中,语义、句法、语音、词汇系统存在互动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丘雅 《现代语文》2008,(4):32-33
本文从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对词的语法化进行探究,通过对"吕""台""胎"三字同源进行探讨,得出其词源义为"胚胎",从而对"以"字的语法化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介词框架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次很高,分布率也非常高的一种框式结构,其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历时演变,介词框架的形式和意义形成符合认知语义学中概念整合的机制,通过对"在……之上"语法化轨迹的阐释,以此为线索例证前领式"在"类介词框架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是现代汉语常用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湖北巴东方言中,"到"除了做动词以外,还可以做形容词、量词、介词和动态助词。其中介词、动态助词是语法化的结果。在对巴东方言"到"的多功能性进行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可重构巴东方言中"到"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筠连话"走"不仅用作动词,还可以用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介词"从"和"在"。文章采用共时和历时,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梳理筠连话"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发现"走"的演化路径有两条:一是从实义动词到意义较虚的补语,二是从实义动词虚化为只起语法作用的介词。  相似文献   

16.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法化中最普遍的实词虚化的角度对"在"何时从实词转变为介词并开始普遍使用作了大致的描述。研究实词是如何转变为虚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在古汉语教学中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以"以"为线索,从古代文献中收集典型例句,对"以"在古汉语中作为介词运用时的常见6种语法现象,进行逐类分析。之后指出,分析介词"以"时,应注意两点:一要掌握介词本身的语法特点,即其在文句中的特殊功用;二要在分析介词的语法功用时,注意其特殊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20.
根据传世文献考察一些词语的走向难免会有疏误,一些文献中不见记载的用法,在方言中仍有所保留。以介词为例,临沂方言中不仅有宋元时期消失的介词,如"劈""、去""、蓦",甚至还有更早时期的介词,如"假"。考察这些介词在方言中的表现和意义有利于全面的跟踪介词语法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