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
本不太喜欢鲁迅先生,因为不喜欢他的冷嘲热讽。最初读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反语,看似平静的文字下面,却处处藏着锋芒,总是带着深深的讽刺,比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评价那些清留学生是“标致极了”。可在读《朝花夕拾》时,那些回忆性文字让我一遍遍回味,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表的亲切感。阿长,鲁迅在描写这个勤劳、朴实又有点迷信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时,以看似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温情,虽然轻视过、厌烦过,最终却是喜爱和敬佩。一个性格丰满、形象鲜明的长妈妈透过鲁迅的笔,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有…  相似文献   

3.
拓展鲁迅研究的新天地徐中玉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六十年了。那时我21岁,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级。我没有看到过鲁迅,只和鲁迅的挚友台静农(伯简)先生较熟,台先生给我们讲《诗经研究》课程。我读过鲁迅许多作品,对他的深亥.旧执着,坚强与韧性,非常敬...  相似文献   

4.
奕庆怡 《现代语文》2001,(10):13-13
读《藤野先生》,我们知道藤野是作特别敬仰的一位老师。章写于1926年,这时的鲁迅,已经是国内名的学家了,以鲁迅的性格和为人,这类回忆录不会是应景之作,也绝不会是一般虚浮的客套章。直到30年代,鲁迅还在关心着自己的老师,不断地向日本朋友打听藤野的下落。1934年底,两位日本翻译家要译他的选集,写信将选目寄给鲁迅并征求他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解放以后,我才开始读到冯雪峰同志的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和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论文给我影响很深,因此,我对雪峰同志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印象:雪峰和鲁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读他的《论文集》等著作,总要想到鲁迅先生;每一次读《鲁迅全集》,也总要想起雪峰同志。今天写这篇《冯雪峰同志论古典文学》的时候,也还要不断把他和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最近又读鲁迅的文章,突然从几行小注中注意到鲁迅先生的生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既当过大学教师,又当过中学教师,辗转了好几所学校。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类似经历,不由让我一番感慨。  相似文献   

7.
走近章熊     
在我们的心目中,章熊先生是位神秘而有威慑力的人物,当我们走近他时,却为他的热情、执、坦诚所吸引。先生对我们说:“希望我能替你们读点书,把我读的好东西挑出来给你们。”“希望能再写两本书,使中学语教师更便于操作。”这两句话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我们聆听先生的教诲,课余我们和先生切磋教学,闲暇我们向先生述说困惑。先生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天真的神态,学贯中西之学问,启迪心灵之智慧,使我们折服,使我们受益,使我们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现代文学作品讲课大赛”,当我看到抽到的是《药》时,心里非常矛盾。其实我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很希望学生由于我的引导从此和鲁迅先生结缘。但我又很怕给学生讲先生的文章,他的深刻思想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与学生认知的差距,让我感到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晓军的妈妈是哭着来咨询的,她一直说“你们救救我的儿子吧”。经过仔细交谈才知道,她的儿子晓军在阅读的时候有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老师要求默读的时候,他总是要读出声音来,为此被老师批评过若干次,说他干扰课堂纪律。妈妈说他不听老师的话,晓军委屈地说:“如果不让我读出声音来,我就不会读课文,这可怎么办?”在家里读课文的时候,妈妈还发现儿子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有的时候,读完课文合起书本,妈妈再问他都读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连时间、地点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想不起来。这让妈妈更生气,总认为儿子…  相似文献   

10.
王景山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中系教授。作为鲁迅研究的名学,他一直主张,要把鲁迅的学乃至鲁迅的精神向青少年普及。这套《鲁迅五书心读丛书》就凝结了王先生对鲁迅的理解,对青少年的关爱。  相似文献   

11.
笔名的回忆     
我对“笔名”一语的最初记忆,始于童年时代,也就是我在本村读初小的时候。一日,我从高年级国语课本上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子周晔,便禁不住心下生疑:周晔的伯父怎么不姓周而姓“鲁”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正在邻村读高小的家兄。家兄回答说,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我由此忽然联想到本村一位董姓长者,其人饱学多识,能诗能文,雅号“肃堂”,想必也是笔名了。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笔名,不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能配得上用笔名的必是文人雅士无疑。   …  相似文献   

12.
【情景再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预习了课,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1:“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生2:万国殡仪馆在哪里? 生3:鲁迅先生说他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他的眼睛高度近视吗?  相似文献   

13.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非常敬仰鲁迅先生。那时候,我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含义,但是,先生的伟大的人品,渊博的学识,特别是他对孩子们深沉的爱,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记得我刚上中学的时侯,妈妈给我买过一本很好看的日记本,我恭恭敬敬地在心爱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后来,我又把鲁迅先生这两句诗写在条幅上,挂在墙上,它成了我生活学习的座右铭。特别是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和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的时候,我对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会尤为深切。一九三三年,鲁迅在一篇题为《上海的儿童》的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忽视儿童教育的人,是“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一九三四年,鲁  相似文献   

14.
曾有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请教鲁迅先生写作的秘诀,鲁迅回答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也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了”。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戴布菏格林还总结出了治学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践。这些文坛耳匠,道出了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多读与勤写。  相似文献   

15.
读金庸、琼瑶的小说,可斜靠床头,任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鲁迅杂文则需正襟危坐,静下心来细细研读领会。自从读了鲁迅的文章后,我才知道,他不姓鲁,姓周,叫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的家庭。早年,他到南京读书,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留日学医。后来,几个“电影镜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以笔为剑,划破黑暗,挑出了些亮光,这便是我初识的鲁迅先生。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鲁迅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阿Q的愚昧,祥林嫂的可悲,少年闰土的机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鲁迅的杂文,蕴含着无穷…  相似文献   

16.
他又低头看书了。最近一个星期的课上,发现有个学生总是埋头看其他书。装作无意走近他,发现课本下压的是《鲁迅杂文选》。读鲁迅作品,当然很好,但作为教师,还是希望他能认真听讲。提醒过他一两次,他仍是着迷,我暂时不干预他。我很少责备学生。责备也未必有用。他也许收起了书,但那颗心却未必收得回来。——与其让他心有不甘地作"认真"状,不如让他快意地读几篇鲁迅的杂文。再说,学生上课去读其他书,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在我,则要反思,何以这几节课对他没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终于读完了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今晚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的畅快无以言说。以前无论是读朱正的《周氏三兄弟》、孙郁的《鲁迅与胡适》,还是曹聚仁的《鲁迅传》,虽不至于枯燥,却总是兴奋不起来,鲁迅总是那一副面孔,更不用提孔庆东的《正说鲁迅》。待读了《人间鲁  相似文献   

18.
感悟鲁迅     
郑民  万金淼 《现代语文》2006,(11):125-126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已不算少,但遗憾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教科书的解析,只是泛泛了解,谈不上什么感悟。而当毕业之后,自已也执起教鞭,为学生们讲读鲁迅的作品,并为此而阅读了大量鲁迅的章,才真正发现我对鲁迅还是那样的陌生,  相似文献   

19.
读的内容: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回忆散文。文章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回忆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軎.表汰了自己对玟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妈妈和房客     
妈妈在窗外贴出“租房启事”,海德先生应租而来。这是我们家第一次出租房屋,所以妈妈忽略了弄清海德先生的背景和人品,也忘了让他预付房费。“房子我很满意,”海德先生说,“今晚我就送行李来,还有我的书。”他顺顺当当地住进我家。平时,他好像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常和善地与我们家的孩子逗趣。当他走过我妈妈坐着的大厅时,总是礼貌地弯弯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