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药》。编者在《药》的题解中说:“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很明显,这个题解的中心意思是说《药》的主旨是批判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作者和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注释①中有一段提示:“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显然,搞清作品中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通过自学初知故事梗概后,我按这样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揭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先让学生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3.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  相似文献   

4.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出的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阐述此文题意时也仍有类似这样的提法:“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讨论。其中特别是弄清鲁迅当时的思想有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之问题,它不仅对研究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的历史,都具有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还很肤浅,也愿意写出来同《关于〈药〉》的作者商榷,并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6.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7.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竞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愚昧茶客们的话,拿出了自己吃尽干辛万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来了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而作为暗线的悲剧主人公之一的革命者夏瑜始终没有正式出现,他是作为茶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出现的.这两条线索最后交织在小说的结尾,使得悲剧得以集中体现,也使结尾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歧义颇著。论者有的认为《药》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自私,有的认为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有的认为通过对群众愚昧的批判揭示了革命者的脱离人民。总之,《药》所表现的主题无非是悲哀和批判。笔者在这里没有对上述既成的定论表示否定的意思,只是想表  相似文献   

9.
分析造成革命者悲哀的原因,并证之于作者其他有关论述,表明《药》的主题,不是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批判,而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反映出作者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化过程中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作品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政府残酷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启发民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起到了很大作用。小说明写开茶馆的华老拴买"药"给儿子治病的故事,暗写革命者夏瑜被杀的事件,揭示出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症结——脱离群众这一致命弱点,表明革命必须唤起民众,使其摆脱愚昧和落后,真正理解、支持并投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掌握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后,我设计了一节对小说<药>的主题探索课.基本思路体现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在教科书思考练习中第一题就提出了对小说<药>的主题争议有代表性的4个观点:①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②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③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④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探究目标是如何准确把握<药>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十六药一、《药》包含着两个本可独立的悲剧故事,鲁迅用人血馒头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揭示了更深刻的悲剧主题: 1、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因此失败; 2、革命者不宣传发动群众,革命因此失败; 3、群众愚昧对革命全然不知,革命者虽然英勇不屈但脱离群众,革命因此失败; 4、群众不支持革命,革命者孤军作战,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13.
谁是《药》的主人公?《文学评论》1978年第四期曾华鹏、范伯群二位同志的《论药》一文指出:"作者根据自己所要提出的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创作意图,在作品里同时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形象,一个是贫困的小茶馆主人华老栓的形象."很显然,此说是从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的.如此理解,固然不无道理.革命者流血,群众用革命者的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治病,既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又揭示了民众未认识革命者的行动以及民众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社会现实."这样,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就联系起来了."但是,仅仅如此理解,未免有点失之偏颇.因为: 一、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是由作者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思想主导的一面,是他密切地关心群众的命运和觉悟,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见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46页)而到了"五四"  相似文献   

14.
来稿综述     
安吉良溪中学蒋治和同志介绍自己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归纳主题.如在教《药》时,把学生归纳的七、八种主题书写在黑板上.如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表示亲子之爱;揭露反动统治者杀害革命者、镇压革命运动…….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哪个概括得比较好,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在理论上予以阐述.有的学生说:华老栓在找药,为儿子治病;夏瑜在找“药”,以推翻反动的清政府;鲁迅也在找“药”,以唤起民众,疗治中国.最后由教者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指出这课主题应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作者认为这样归纳主题有如下几点好处:  相似文献   

15.
《药》是鲁迅前期创作的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什么,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种看法: 1、《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 2、《药》写的是“回忆”往事,憎恶庸医骗子; 3、《药》表现的是“反迷信,反专制”,要求“科学与民主”; 4、《药》写的是“鞭笞群众对革命的麻木,揭露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罪恶”; 5、《药》的主题是“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政治上血腥镇压人民、思想上残酷奴役人民的罪行;赞扬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英勇斗争精神,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中学语教学和众多研究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的归纳为“是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新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作当时的写作心态、动机时,我们可以发现,《药》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寄予如何使知识分子“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扎根华夏大地的思索,是对“新化运动”呐喊助威的时代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一些年来,不少评论文章,包括一些带权威性的评论文章,都认为鲁迅的小说《药》“批判了夏瑜”,并从而得出结论,说《药》的主题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里实际上涉及三个重要问题,即《药》是否批判了夏瑜,《药》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写作《药》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第一个问题又是这些问题的关键。 1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必定是旗帜鲜明的。《药》究竟歌颂了谁,批判了谁呢?  相似文献   

18.
浅析《药》     
《药》是中学课文中一分传统教材,现就自己的理解,作如下分析:一短篇小说《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它取材于一九○七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女士被杀一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者脱离群众,群众思想麻木的社会现实.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为辛亥革命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一幕幕丑剧.目睹上述现实,鲁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民群众不觉悟是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的.为此,他先后写了《药》、《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将旧社会的病很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向人们呐喊“设法加以疗治”.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20.
《药》的主旨不是批判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带有不彻底性,不是歌颂革命者忘我奋斗的伟大精神,也不是一般性地再现革命者一心为民,却又不为民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以“药”为标题,包涵了三层意义:一是指治疗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二是指夏瑜向庸众进行的思想启蒙;三是指鲁迅对自我病态情感意识的反抗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