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3.
《迦茵小传》和林纾的古文翻译①张世涛一、从清朝举人到著名翻译家“译才并世数严林”〔1〕。说到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能不提林纾,他的古文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在近代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说他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2〕毫不夸张。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4.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大量涌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谙西文的林纾翻译的。林纾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他能在文坛上占有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翻译小说的起始”林纾翻译西洋小说是从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的。起初,他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但书中“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  相似文献   

6.
论林纾的翻译事业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纪初,是中国自觉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开始。而翻译事业,则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林料和严复,则毫无愧色地充当了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开路人和奠基人。著名的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的诗句,得到了知识界的公认。因此,对林野的翻译事业给以客观的梳理特别是历史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林纾(1852-1924),福建福州人,字琴南,号畏庐,主要笔名有冷红生、畏庐子、台里等,晚清举人。林纤的翻译事业,据有关专家统计,从1899年2月《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正式发行算起,一生共译出外国作品246种。其中…  相似文献   

7.
提到近代翻译家,最著名的当有两位,一位是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另一位就是林纾了。严复的翻译以社会学科为主,《天演论》是其代表作品,此外还有《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已权界说》等等。他的翻译曾有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不乏这样的人物:原本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大潮的弄潮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落伍又成了阻挡时代潮流前进的拦路虎。这些人物中,材纾可谓是一个典型。戊戌变法后,林纾首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近代翻译外国小说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林纾几乎每年都有十余种译著出版,译作总数达180余种。这个记录,恐怕直到今天还很少有人打破。他是当之无愧的译界泰斗。许多人,包括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学作家在内,就是从林纾的译著中认识到西方小说,开始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的。然而,随着对“民国”的失望,他转向怀念“大清”,甘心以“布衣”之身,当“逊清遗老”。又在“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之际,大放厥词,反对白话,力图维持“古文”的地位,成为螳臂挡车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试说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我国第一位以文言文译述欧美近代文学作品的著名文人(他不同于严复,他本人不懂任何一种外文,是依靠多位通外文者的口述而进行笔述的,他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兼职时,职名为“笔述”,他的合作者的职名为“口述”),100多种“林译小说”曾风行一时,它们大大开阔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我国现代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2.
林纾翻译研究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他的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笔者拟用新世纪的新的翻译理念从翻译态度、归化与异化倾向以及他的译文与变体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翻译界的前驱及其译作。  相似文献   

13.
比起五四翻译,人们对晚清翻译评价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晚清翻译家无论是选材还是翻译策略都不尽人意,不懂外文的林纾如此,懂外文的严复也如此。本文通过个别译家的翻译来探讨隐藏于字面间的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因素,并以此重新评价晚清小说翻译。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翻译——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位老翻译家对我说:多年来人们不时碰到一个怪现象:“翻译象创作,创作象翻译”,有些翻译小说甚至“简直象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两拍’。”我不由想起百余年来翻译工作者几代人走过的道路,想起了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翻译工作者几代人走过的道路,同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一样曲折,一样艰难险阻、坎坷不平。人们一谈起近代的翻译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两个先驱人物:严复和林纾。人们没有忘记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论文集》是一份重要的译学文献。它汇集了1894—1983前后九十年来,从马建忠开始华人译学名家的翻译研究论文115篇,由《翻译通讯》编辑部编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泛读此书之后,我对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我还从中看到严复、林纾两位福建籍译学名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桂笙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翻译家,声名虽不及严复、林纾等人显赫,也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关注儿童文学翻译,把侦探小说输入中国,最先使用白话进行翻译,还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模式。在介绍翻译家周桂笙的生平和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对其贡献进行归纳,以期对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马君武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翻译家。他的翻译涉猎面广,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继严复、梁启超、林纾之后的第四位翻译大家。其翻译活动及翻译成就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对马君武的生平及译事略做概述,是以对其不平凡的一生及其翻译成就与影响的敬仰与怀念。  相似文献   

18.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纾,作为古大家,既兢兢于古,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化意义,体现了雅俗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一八五二——一九二四),从四十二岁开始到逝世为止,用文言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西洋小说,其中包括四十多部世界名著。“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阿英《晚清小说史》)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其他许多名作家,早年都有一个耽读“林译小说”的时期,都受到“林译小说”的熏陶。林纾在翻译上是有贡献的,其译作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林译小说”序跋,管窥林纾前期的译书思想,作为全面评价其翻译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