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清末课吏馆的设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80年代初,刚毅在任职省份设立专门的机构———课吏馆,以培训和考核留省或分发到省的候补人员。1902年,根据光绪皇帝的谕旨,课吏馆在各省先后全面建立。与二十年前相比,课吏馆设立的目的和课吏馆培训考核的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课吏馆在培训、考核人才和澄清吏治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和积极作用。由于开办的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加之晚清政治腐败,课吏馆所起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官员教育”,是指由政府主持的、对“已仕人才”进行的教育。清季官员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学课吏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实践、造就政治通才、以政法课吏。三个阶段各有特征又互相联系。官员教育的内容以西学为主,又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调整。教育规模不可谓不大,但存在着操之过急与食而不化的症结,因而对于清政府的衰颓覆亡未能起到补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候补官员是指有官职而无实缺,以署缺和差委的形式,在中央、地方从事各项临时和差遣性事务,但多数时间赋闲的在册官员。这是中国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晚清候补官员数量庞大,素质低劣,而且候补冗官现象持续时间长,由此带来诸多的问题。晚清朝延为应对这一问题作了某些有限尝试,但收效甚微,甚至成为推动清朝自我瓦解的不自觉工具。  相似文献   

4.
实任地方官员的职事收入主要由俸禄和额外收入组成,而候补文官在从事职事活动中,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法定俸禄和一些额外收入。在晚清时期,相对人数庞大的候补官员大军来说,署缺和当差的机会少而难得。所以,晚清地方候补文官的职事收入少而不稳定。清季的新政改革还没来得及触及到地方候补文官的职事收入问题,也就不能克服由此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5.
驻外参赞是晚清外交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驻美参赞多分布于东南沿海的闽粤和苏皖浙地区,实与闽粤的侨邦环境和苏皖浙的人才地理优势息息有关.且这一群体多来自异途出身的候补捐纳官员,出身较低.一则国内壅滞的官场处境导致大量候补官员无缺可补;一则出使海外即获劳绩保奖,吸引候补官员为寻找仕途出路愿赴海外.1901年外务部成立以前,参赞多由公使私人选派,使该群体普遍来自公使的亲属同乡,同时也阻碍晚清职业外交官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课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选文《日知录·宋世风俗》中,课本对史料《石林燕语》中"选人"一词注释为"候补、候选官员",然,宋代"选人"是幕职州县官员这一文官群体的另一称呼,因而,课本注释是不恰当的,拟就此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吏员制是通过考核甄选使吏员升转为官员的选官制度。这是明代从基层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贯穿有明一代。明朝初期通过吏员制曾选拔出许多有才干的官员,促进了明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明中期以后由于科举制的日臻完备、封建统治者对吏员的歧视等原因,吏员制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中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制度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并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我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设想,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候补戏剧运动为加拿大培育了众多经典的剧作家,是加拿大戏剧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其成功的三大历史原因在于,快捷有效的集体创作模式、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出色戏仿和全国性的促进候补戏剧的艺穗节。候补剧院的"候补"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思潮的嬗变,候补剧院和剧作家在加拿大乃至国际上已经主流化和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反腐败形势相当严峻,反腐败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是导致我国腐败问题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反腐败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部多元主义过度,而外部多元主义不足。为此,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遏制腐败高发的建议:整合当前各反腐败机构,建立反腐败大部制;循序渐进地推广财产公示制度,给清廉者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设立道德委员会来处理问题官员的道德行为;按照“上级监督下级”来调整设置反腐败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反腐败,即实行外部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臣僚封爵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封公侯条件极高,故此后文官有大功亦止于伯爵。宣德以后,臣僚封爵即落去职事官衔,爵位与职事官衔并立的局面终结,勋臣只出任差委。明代封爵待遇较唐宋优厚,但祖宗之制与明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矛盾,文官地位崛起而不许封,武官地位日渐低下而难获封,使爵位在百余年中仅为承荫袭爵者把持。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检田在承袭唐五代的基础上,不仅制度、程序更加细致完备,而且灾伤检放的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前代。由于灾伤检放与地方吏治、乡役及地方财政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宋朝各级官府在灾伤检放过程中往往有检放失实之弊,地方官府讳言灾伤,不按受灾程度的实际分数放免租税。虽然宋廷采取了种种纠治措施,但是一时放免租税的恩赦之令与恐失财赋的永久之制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利害关系以及不可跨越的巨大鸿沟,致使地方官员检放不实现象层出不穷,弊端得不到根治。  相似文献   

14.
文馆是从事图书典籍等文献整理的国家机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档案图籍的保存和整理密切相关;而其真正源头,则是汉代宫廷的藏书机构。汉代藏书机构中设置官员,掌领图书收藏和整理、修史、制定典章制度、教授生徒、讨论学术等事务。从职能和职官制度上看,文馆起源于两汉藏书机构。  相似文献   

15.
河官是清代官僚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清朝在河官选任上有特殊规定,如要求熟悉河务、身家殷实、吃苦耐劳、清正廉洁。同时,在河官选任中实行预选,将题补权力交由河道总督,放宽回避制度等。这些措施在清代河官选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府"是汉简中的习见称谓,以往学者多认为其同于"少府",是汉代地方行政系统中管理供长官用度财物的机构。其实,其意义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有变化。除了上述定义外,还可以与丞相府、太守府等各种"大府"相对,而有御史大夫府、各种都尉府的含义。以往学者在对"小府"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主要是由于忽视了简牍材料本身语言、内容的丰富性,简单比附传世文献所致。  相似文献   

17.
"小府"是汉简中的习见称谓,以往学者多认为其同于"少府",是汉代地方行政系统中管理供长官用度财物的机构。其实,其意义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有变化。除了上述定义外,还可以与丞相府、太守府等各种"大府"相对,而有御史大夫府、各种都尉府的含义。以往学者在对"小府"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主要是由于忽视了简牍材料本身语言、内容的丰富性,简单比附传世文献所致。  相似文献   

18.
南朝乐府《襄阳乐》有《大堤》一种,为唐代《大堤曲》、《大堤行》所本,但对“大堤”的诠释,不少述不够准确。章考诸史籍,力主宜城小河镇为古“大堤”,即乐府《大堤》孕育诞生之所,襄阳城外的大堤不具备产生乐府《大堤》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代律令官人的出身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荫位制出身,二为舍人出身,三为贡举一省试出身。其中荫住制结合舍人制是日本律令官人出身的主流。律令官人出身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掌握日本古代政治体制的实态。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