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观点摘要     
《出版参考》2012,(6):6
潘凯雄:出版人首先是读书人与爱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在《文汇报》撰文说:出版人首先应该是读书人、爱书人。这样的理解在以往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也可以回望现代出版史上的那些成就卓越的出版大家,没有哪一位不是视读书为生命的爱书人,没  相似文献   

2.
爱书人的笔墨之歌──徐雁和《中国读书大辞典》知曰11993年5月3日,在知识界享有声誉的《光明日报》以“书业园地勤劳作、徐雁笔耕结硕果”为题,报道了中国出版界最年轻的副编审、南京大学出版社徐雁同志在图书编辑出版领域辛勤耕耘的情况,并报道了由他策划的《...  相似文献   

3.
图书“三渠道”──读书俱乐部李星据有关报刊资料介绍,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读书俱乐部有:中国职工读书服务网络、东方书林俱乐部、文汇三联读者俱乐部、北京大趋势读者俱乐部、爱书人俱乐部等。其中成立较早和有代表性的中国职工读书服务网络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和工...  相似文献   

4.
功利性读书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东西,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除一些读书类报刊大领风骚之外,各省党报、一大部分晚报、都市报、部分专业报都办起了读书版。这一风潮与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同步,与市场经济下兴起的文化消闲热并驾而来,给人信息、给人知识、给人趣味。从而得到读书、爱书人喜爱。但是,经过几年的运作,在如何办好读书版这个问题上,很多编辑与主管领导都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作家曼戈尔在写《阅读的历史》时,开篇就引用福楼拜的话说:“阅读是为了活着。”但是,毫无疑问,现在这种重要的生活需要正遭遇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比如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就坦言:“现在大多数人都不读书。”尽管如此,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爱书人依然固执地向这个世界传达着他们对  相似文献   

7.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8.
读书价值观就是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基于自身读书需求和内容而形成的,对读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如何读好书等问题。通过孔子的言行不难发现他一生最推重修身养性,以读书为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人生方式,这也恰恰构成了他读书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下学上达的读书目的,文质统一的读书选择,安贫乐道的读书精神,四结合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家、美食家陆文夫记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和文学与生命同在 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己是74岁的人了。他健康而精神,练达又睿智。他以自己作品的真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敬意,对于他,思想和文学与生命同在。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勉励青年好读书、读好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青年读书研究会,马凯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讲话中,他从自身经历出发,与青年们分享了他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体现了他对青年干部加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的殷切期望。《中国青年报》发表雷振岳的文章说:发改委作为国家经济职能部门和政府宏观规划部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在文学界、文化思想界中,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永不妥协的硬骨头精神,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鲁迅,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受到普遍的尊重.书籍可以说伴随了鲁迅一生."书与生命同在"这一概括用在这里最为恰当.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变化与发展中,在当时构建思想文化体系,臻于前无古人的深刻性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读书,造就了这位世纪文化伟人.<鲁迅全集>至今被人们称之为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知识意蕴之深广与丰富,确属罕见之书籍.这一切也是鲁迅一生中博览群书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读书苦乐     
杨绛  兆龙 《出版参考》2005,(1):23-23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学者、画家兼诗人。平生酷爱读书,且善于读书。他对如何读书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今天读来,仍有益处。一、贵精忌多他在《板桥自序》中写道:“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相似文献   

15.
理歌 《出版视野》2004,(5):48-48
秦始皇当政时,为了防止读书人造反,也为了巩固他的暴政,大肆进行焚书坑儒,搞得读书人东躲西藏,人人自危。劫后余生的读书人再也不敢读书,大家还是要命为主。唐朝诗人章竭就写过这样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虑,关何空锁视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刘邦、项羽都不读书照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防止读书人造反大规模烧书又活埋大批读书人,也只是白费了一场心机。  相似文献   

16.
漫话读书     
我酷爱读书,所以常流连在有书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我生命历程中的几页就留在了张家口市图书馆。2009年4月1日,是张家口市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纪念日,为此我以《漫话读书》为题写了点东西,算是对她的纪念吧。  相似文献   

17.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8.
“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读书诀以一部《厚黑学》名世的李宗吾先生,被人们推为‘“厚黑教主”。他在《厚黑大全卜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固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第一步,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有了他,就没...  相似文献   

19.
读书应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如何在生命有限时间内读好书,从而提升人生的高度,已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积极探讨的人生课题。毛泽东穷其一生的读书历程,形成并倡导科学的读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他说:一个发达的出版业的重要标志是看出版物的质量。继承和发扬是文化的特性,而质量是出版的生命。要出版一部好的作品,首先作者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