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甲骨刻辞时代是否存在编辑行为和编辑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甲骨刻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编辑审美思想,诸如随形、对称、错落、整齐、图文合一等等。在这些审美思想的指导下,甲骨刻辞的版面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除此之外,甲骨刻辞时代还存在着原始质朴的“成册”和“典藏”思想,最为常见的“成册”和“典藏”方式就是“有秩序的排放或叠放”。甲骨刻辞中“册”、“编”、“典”、“删”等字的发现,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甲骨时代编辑活动的存在和频繁。甲骨时代无疑是我国“文籍之编”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故“自天予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修己以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包含修炼自己、修炼家庭伦理关系、修炼与他人相处之道三个方面。儒家“修身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编研工作的辩证统一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人员应当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包括对编辑学科以及作为编辑对象的学科专业的研究。这是当前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增强编辑队伍活力的需要。否定编辑工作的研究性和创造性,是对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作为编辑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研究工作或说编辑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有其特殊性,必须正确处理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切实做到从编研结合到编研相长。  相似文献   

4.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的本质与文的本质切入,对儒家社会人性论与儒家文学本质观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儒家始终把文学艺术放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看待,标举“修辞立其诚”。由于儒家十分重视人的实践,因而把作为人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文学看成是人的现实存在的必然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所以在儒家那里,文学不独成为“士”的事功,而且成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  相似文献   

6.
清人编宋诗选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行为,它还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治思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之影响,清人断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平衡性: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指“家集”突破了文献目录学的范畴,专指其编集刊刻的传播形态.家属后裔作为宋人文集的重要传播者,他们的编集刊刻行为在两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南宋时,家集纂刻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值得后人关注.家集是以塑造崇高道德形象的隐合作者为纂刻理念,通过发掘潜文本,编撰全文本,并积极谋求刊刻的途径使其传播于世.这种纂刻传播范式带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之“孝”是平等的,主张父子对等,主张谏诤,反对盲从.但是在与君权的斗争中,先秦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使得其不得不接受君权对先秦儒家之“孝”的篡改.结果是先秦儒家之“孝”中积极的一面被忽略,代之以专制、奴化的成分.这种变异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方面,先秦儒家之“孝”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外因方面,统治者发现了先秦儒家之“孝”的弱点和漏洞,并利用其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9.
儒家“民本”经济思想及其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和根本归缩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全与和谐,因而也就比其它学派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儒家在强调以民为本、以社会为重的基础上,主张“富民”和经济利益均平;同时又将社会的经济活动纳入其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出“重度轻利”的义利观。儒家这种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也使其整体学说更具社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冰心全集》之所以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集”,是由于编辑出版赶上了好时机——全集在冰心先生身体状况良好时开始编,又于她本人至今健在且基本封笔时编完,这是其他文学大师全集所不能比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毛奇龄极力反对朱熹的"淫诗"说,在其《西河合集》、《经问》、《国风省篇》、《白鹭洲主客说诗》等著作中对"淫诗"及其相关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勾勒了《诗经》被误解或曲解的大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解读《诗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经学通论》是李源澄最重要的经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继承廖平"今古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李源澄通过定位经学的性质、划分经学的范围、明确经学的正路、区分"经"与"经说",使经学史上的"今古之争"问题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5.
钱穆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初喜阳明学,后尊朱子学,总是力图绾结经学、史学与理学,最后走近朱子学是自然的。但是,钱穆对阳明学却有着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早年说阳明“高明”,晚年却说阳明“粗疏”。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钱穆对阳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立场,且总是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去介入,这与其在研究中总是渗入较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的,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而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仅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度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理学宗师朱熹之经学与其文章之学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他在奏疏的写作中时常引用《尚书》经文,除了利用《尚书》的劝谕功能影响帝王,还通过对经文的阐释,引导帝王接受自己的理学体系。与北宋儒者不同,朱熹十分注重阅读经书的主观感受与趣味,并在文章中传达、显现这种趣味。在记、序这两种文体的创作中,朱熹或阐发经义以提升立意,或反思学习经书的方式,或重绘经典传承的学术谱系,使其文章具备了深刻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经学     
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侧重于探讨义理,苏轼亦如此。他解经特别注重经典的原义并突出个人的见解,并以长于议论、言简义明、机智雄辩、曲为譬喻和联系时世的阐述方式深为学者叹服。他的经学思想具有民本思想的性质,所以不为封建统治者所赏识,以致理学成为中国统治思想后,苏学的学术价值被埋没了。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宋学的文化意义时,不难发现苏轼经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