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羽 《新闻采编》2003,(6):24-25
党 报要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 ,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新一届党中央的这一倡导 ,不仅指明了党报新闻改革的方向 ,也向党报的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事情都是人来做的。同一件事 ,不同的人来做 ,就有高下之分 ,优劣之别。办报纸、搞报道也是这样。一篇稿件有无新闻价值 ,语言文字怎样 ,群众是否爱看 ,在于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或编辑的能力和功夫 ;一张报纸有没有针对性、实效性 ,有没有吸引力、感染力 ,在于这张报纸的编辑记者整体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作风的优劣。“三贴近”要求党报…  相似文献   

2.
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功能之一。但对这一功能的理解,有些地方却走了点调儿。某家日报因为近段时间接连发表了几篇揭露问题的报道,惹得一些人不自在,虽然所揭露的都是事实。上级因此批评报社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干嘛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党报要正确引导舆论嘛!”言外之意,批评报道不能算“正确引导舆论”。类似的看法不鲜见。因为是上级的看法,报纸发表批评报道只好慎而又慎。结果慎来慎去,往往是最好不登,省却了报纸的麻烦,说不定还可博得个“正确引导舆论”的夸奖。  相似文献   

3.
魏伟 《新闻知识》2006,(10):44-46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是党报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体裁,在党报担当主流媒体的职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党报评论,所评述的对象大多是党政中心工作,所用表达方式多为耳提面命的口吻和语气,使得普通群众对党报评论常常敬而远之。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他们对党报评论文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党报评论必须贯彻“三贴近”的原则。一.当前报纸评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阅读报纸评论的印象和感受,笔者认为当前党报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有的党报评论在写作…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起,党报记者编辑常常下意识地拿自己的报纸与都市报、与新闻网站对比。相比之后,常生忧患,因为总觉得党报在贴近群众、贴近热点上,往往比不过人家。"报纸没人看,就要靠边站"。面对多媒体竞争的环境,党报要承担引导舆论的主阵地职责,采编人员首先要学会扑下身子,准确、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关注点与兴奋点,追求报道的"精确制导"。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继承  相似文献   

5.
党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群众的报纸,这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张党报力得好不好,应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爱看不爱看作为检验的标准。那么,党报如何才能贴近群众呢?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把群众关注的焦点作为报道的重点 报纸要贴近群众,首先是报道内容要贴近群众,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采取主动的态度,通过报道进行积极的引导。近年来,我们坚持定期研究,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确定报道的主导思想和记者采访的题目,组织策划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民营经济发展、城区环境卫生整顿等问题的报道,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但有的执法管理部门却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使得  相似文献   

6.
大众日报围绕“以正确的舆论引 导人”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探索,每月 推出一台重头戏报道,给报纸宣传带 来一股生气,在强化党报功能,正确引 导舆论方面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 抓好重头戏报道,是履行好党报职能, 做好新时期报纸宣传工作行之有效的 路子。  相似文献   

7.
卢松 《传媒》2019,(15):69-71
每遇重要历史时刻和面对重大事件时,《河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都会发挥舆论主阵地的优势,策划有深度、有权威的重大主题报道,不断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航标灯”和“定盘星”作用。2017年,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报社推出了“牢记嘱托出彩中原”大型系列述评作品,共刊发了10篇长篇稿件。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新闻队伍,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愿望,是提高报纸质量和宣传效果的可靠保证和根本出路。 编辑工作做为报纸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质量和水平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编辑本身的基本素质——政治意识、业务能力和人格修养。 强化四种意识 提高编辑水平 报纸编辑工作作为一个过程,它贯穿着报纸组织报道的始终。与记者工作相比较,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工作对象是稿件,其任务是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对稿件的选择、修改和编排,把好的内容,通过好的形式,组成好的版面奉献给读者。因此,报纸编辑素质的提高,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引导舆论意识,众所周知,新闻的重要功能就是引导舆论。怎样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就要求报纸编辑具有强烈的舆论引导意识,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党和国家的大局,时时刻刻装着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强化舆论引导意识,需要编辑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编辑实践中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研究头脑。但是,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空气还不浓。因而反映在报纸上。真正研究和探讨问题的报道还比较少。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大家的深思。指导工作,引导舆论,是党报最重要的职能。但是,不重视研究问题,怎么去指导工作?又何谈引导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矛盾也接踵而来,新闻界应接不暇,原有的知识框架早已被冲破。但是,至今新闻界仍有部分同志囿于原有的知识系统和概念结构,或对新的突出的社会热点视而不见,自我束缚在既定的报道范围之内;或者按照习惯模式,把新内容装入旧有报道的框框。比如反映改革方面的一些报道,似乎对改革深层的问题分析少;对改革的内在规律研究少。因而,使宣传有时出现简单化,零星琐碎,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的状态,缺乏总体上的一环扣一环,一步深一步的有序发展过程。大凡有出息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分析和研究问题。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用政治家的眼光洞察风云,纵横捭阖,勇当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他们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关注着多灾多难的民族的沉重脚步,倾听着它的每一声叹息,每一阵欢笑,开始了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反思,开始了对中国民族心理的反思。在他们的笔下,不再是照像似的就事论事,也不再传声筒似的人云亦云。涌现出诸  相似文献   

10.
李岚 《记者摇篮》2009,(5):40-40
正确的舆论引导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是党报及其他新闻媒体担负的重要职责。如何保证党报及其他新闻媒体在舆论宣传上的正确引导,关键在于记者和编辑的素质。因此,中央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这里,暂且不谈记者,只谈谈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报道是精品?什么样的报纸是精品? 从报道内容上—— 一是抓好服务大局,引导舆论的重点报道。党报要为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为一个省、地区的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好,极为重要的方面是抓好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能全面引导舆论的重点报道。当然,报纸不  相似文献   

12.
党报记者必须以“独立精神”看待问题,不随波逐流,不盲目从众,根据事实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疑释惑,提出真知灼见,引领大众,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3.
深度系列报道,历来被视为报纸的“重型武器”。在各种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使报纸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研究深度系列报道,以便使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种报道形式,去引导舆论,促进疑难问题的解决。这既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利用党报来指导全局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引导实践中,一种舆论合力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重视舆论引导的合力作用,是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多次强调的话题。毛泽东同志在 1958年 9月对当时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说:“报纸宣传、报纸编辑工作,最近一两个月比较杂,看不出方向,究竟搞 什么?”“报纸一个时期要有一定的方向,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合力”的概念,但指出了报纸在力气使用上的无序状态,没有形成集中的力量。报纸要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首先就必须把自身的力量集中起来。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5.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报纸体系中.党报新闻评论更是灵魂中的精华、旗帜中的方向,它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公信力的宣传形式,既反映着党报新闻工作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也体现着党报同受众及社会联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提起会议报道,记者感到难写,编辑感到难办。难写者,还得写;难办者,还得办,以致带来会议报道成灾。报纸、广播、电视上是大会小会会连会,领导文章篇连篇,编辑记者满腹牢骚,读者听众议论纷纷。特别是地方报纸,会议报道更为突出。近来,笔者浏览了80多种地市县报,几乎是期期报纸有会议报道,家家报纸有会议报道,而且大部分会议报道发在一版显著的位置。有些报纸的第一版上,一期就有二三篇会议报道。有家报纸一期一版上,发了8篇稿子,其中4篇会议报道占去版面的五分之四。这些会议报道,多属一般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如春耕、夏查、秋收、冬管等“四季歌”类的会议。  相似文献   

17.
据了解,我国地市级党报多年来大都沿用编采合一体制。一般编辑部设几个科(部),分别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稿件的编、采和出版。所有编采人员都是双重身份:既是编辑,又是记者,即在家编稿是编辑,出外采访是记者。在80年代中期以前,党报“一花独放”,没有竞争,这种体制因适合地市报“三小”(即报纸版面小、编采队伍小、报道范围小)的特点,一直为地市报纸所青睐。  相似文献   

18.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言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不言而喻。党报言论优势地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优势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倘忽视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一味迎合读者,“你愿看什么,我就写什么”,那是舍本逐末;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写不写在我,看不看在你”的消极态度,同样不能赢得读者,难以收到宣传的实效。 党报言论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宣传是一门艺术。要增强党报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必须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最终赢得读者。这是个业务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因而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对提高  相似文献   

19.
县级党报会议消息过多,领导讲话过多,被称作“官气”十足。要想增强县级党报可读性,改革会议报道,克服“官气”势在必行。县级党报“官气”产生的原因:有的县领导,由于对新闻规律不太了解,把报纸视为工作简报,管得细,统得死,把报社的记者、编辑视同自己的秘书。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及时地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民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新闻媒体本身具有“嘹望哨”的社会功能,在推动社会问题解决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党报通过抓问题报道推动实际工作,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是本分,是职责,也是使命。记者是同问题相伴而生、而行的,其使命就是引领人们关注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敢不敢于、善不善于抓问题报道,是衡量地方党报办报水平的标志之一。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这里结合工作实践,谈点记者“抓问题”与问题报道的看法,供同行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