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宓的红学研究,既是文学研究,又是哲学和文化研究。吴宓之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重视《红楼梦》,其核心点在于:(1)《红楼梦》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吴宓重建真理的人生理想:(2)《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符合吴宓的人生方式;(3)《红楼梦》的传统文化意蕴,和吴宓的人格意气相吻合。从这里出发,吴宓表现了他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吴宓的红学研究,即是学研究,又是哲学和化研究,吴宓之所以在中国古典学中特别重视《红楼梦》,其核心点在于:(1)《红楼梦》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吴宓重建真理的人生理想;(2)《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符合吴宓的人生方式;(3)《红楼梦》的传统化意蕴,和吴宓的人格意气相吻合,从这里出发,吴宓表现了他的化观念和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对吴宓研究的重视,完全是近几年的事,并在吴宓的中西文化观、吴宓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吴宓与《学衡》、吴宓与比较文学及其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作为著名学者、诗人、红学专家、比较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吴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吴宓的学术领域宽阔,博大精深,成就显赫,报刊上时有文章论及。但作为教育家的吴宓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教育是吴宓一生最根本的职业。研究吴宓,不能不研究其教育实践及贡献。本文拟对吴宓一生的教育实绩略作介绍,以资引起学界、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吴宓译系年目录辑要》一书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工具书。其将吴宓的译目录逐年逐月进行排列,给研究吴宓的人按图索骥、查阅相关资料以极大方便。其以史实为笔,以时间为序,精浅条地勾勒出吴宓学术人生的轨迹,向读再现了吴宓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14至16日,“吴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吴宓学术研讨会”在吴宓生前生活、任教时间最久的西南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前后,陆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吴宓佚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师的逻辑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了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吴宓(1894—1978),作为我国的一代文化名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著名学者和诗人,在被无知与偏见湮没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现在,终于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吴宓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贡献与成就是多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与整理,并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以收录了作者四十岁以前的全部诗作及有关论著主要内容的《吴宓诗集》为据,对吴宓三十年代以前的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来,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常常是恶语相加,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但并不反对新文化,也不反对引进西学,而是主张新文化建设要探本求源、融会古今中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吴宓视作顽固、守旧的反动文人,他的学养足以使他具有了与新派人物对话的可能,可惜的是对话没有成为现实,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程千帆的一封佚函作了钩沉,录述了他与朱自清、吴宓之间的文化交互行为,兼涉民国大学文学教育的讨论、《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的出版等。厘清这些史实有助于拓宽程千帆、朱自清以及吴宓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宓是新人文主义的一位信徒,他受到了白璧德极为深刻的影响.此文详细梳理了吴宓对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并从文化观、文学观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吴宓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观上,吴宓主张构造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使之熔铸贯通.在文学观上,吴宓主张应该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激烈批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应该吸取优良的传统,而不能完全反叛旧有之传统.他的这些思想的渊源就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吴宓是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亭林诗集》批注本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本文就吴宓对《亭林诗集》的批注情况,对吴宓与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爱国精神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吴宓"文革"漫谈录·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数年的辛勤劳作,达灿先生终于完成了《国学大师吴宓“文革”漫谈录》的写作。此书是他作为吴宓教授的小友,在“文革”蒙难期间亲聆吴宓论学谈文、品评人事的追忆。我作为吴宓老师的学生,认真拜读书稿之后,深深感到这是一部颇具文献史料价值的书,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文革”中遭难而又不屈服于压力,更没有放弃思考的铮铮铁骨的吴宓!  相似文献   

14.
《吴宓日记》(1~6卷)残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宓日记》出版在即理所当然引起学人的浓厚兴趣与热切关注.1997年5月21日《文汇报》曾刊出金巍《关于吴宓日记》的一篇文章,开篇断言:吴宓日记系残卷.是残卷?这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猜测.过了10个月,即1998年3月,《吴宓日记》(1~6卷)由三联书店出版了.笔者一时杂务缠身,未能拜读.迨至1998年10月看到马斗全先生的《未承父业者慎勿整理遗稿》,方得知新近出版之《吴宓日记》多有谬误.于是笔者抽时间初步翻检《吴宓日记》,着重了解了残缺是否属实,且残缺到何等程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1.季石:《<心香泪酒祭吴宓>质疑》,刊于1997年5月29日《文汇报》12版.文章对《心香泪酒祭吴宓》中所记的诸多问题,如:张紫葛与吴宓1940年暑假聚读于重庆,张紫葛与吴宓嗣父仲旗公相识的时间、地点,吴宓修改日记中关于毛彦文、王国维、朱小姐的某些文字以及与张紫葛的交往,吴宓的思想改造总结,吴宓与陈寅格1961年的会晤,邵祖平的学历,等等问题,因均与即将出版的《吴宓日记》相去甚远,故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到了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观极为深刻的影响.白璧德所指的“模仿”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的模仿论,认为作家创作、民族文学的发展均离不开模仿;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思想,认为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没有反映正常的人性,从而对其采取否定态度;吴宓接受了白璧德关于文类简洁、鲜明的相关观点,严格区分了诗与文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吴宓先生给邹名璋侄的信》的内容及吴宓写这封信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声音     
吴音 《高中生》2012,(3):56-57
吴宓…………………… 遗言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 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遗言透视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  相似文献   

19.
吴宓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而且是一个执着的报人和编辑家。研究发掘吴宓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有价值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宓是学衡派的核心人物,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与他的独立品格分不开。人格独立、学术独立是吴宓的追求和向往,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信仰。在当今语境下,吴宓的独立品格弥足珍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当今知识分子无不具有路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